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傳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給當今中國的輿論環境、輿論生態、輿論變遷等諸多方面帶來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無論我們是否愿意接受,今天必須面對的一個基本事實是,過去由專業媒體人主導的大眾傳播,已經擴展為全民參與的傳播,我們進入了一個人人皆媒的時代。尤其是對食品產業,一旦出現對信息的片面解讀和誤讀,就會影響消費者的判斷,造成恐慌,輕則影響個別企業發展,重則影響整個產業秩序。
結合工作實踐和市場調研,我認為,食品產業質量安全信息披露報道存在以下兩點問題:
一、我國食品產業技術創新和升級步伐加快,但科普知識的傳遞相對滯后,導致了消費者對很多新技術、新產品、新元素、新包裝等缺乏科學認識,對錯誤信息和謠言缺乏分辨能力,影響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016年,一段指稱無籽葡萄是用避孕藥培育出來的視頻在朋友圈瘋傳,視頻中一位“無名水果店”的水果商販在車內與人對話,稱無籽葡萄都“沾了避孕藥”不能給孩子吃。導致市面上所有的無籽水果都躺槍,說它們中含有大量激素,是用避孕藥處理來達到無籽效果,經常食用對人體有害。其實真相是無籽水果是通過育種或植物激素處理來達到的,和人類使用的避孕藥沒有絲毫關系,并且這種處理方式并不會對果實的安全性造成影響。
二、信息的片面、過度解讀、傳播,影響消費者的判斷,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食品添加劑,曾一度被“妖魔化”。其實,中國的食品添加劑,很多都是天然成分,標準制定也都是參照國際組織和先進國家法規及標準,經過嚴格的安全和風險評估后才允許在食品中使用,有一些食品添加劑品種的標準甚至比發達國家定得更高。
針對以上問題,我提出以下5點建議:
隨著食品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產品走進市場。這些新技術、新產品繁榮了產業,也帶來了各種各樣的信息和知識解讀。這些解讀不僅能引導公眾消費觀念的更新,也能引導行業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信息披露。
一、建議建立一個權威的食品質量安全知識科普和信息披露平臺,凡是涉及食品質量安全的國家機構都在此平臺上進行食品質量安全知識的科普和信息披露,將行業內最新的消息及時傳遞給消費者,知識科普和信息披露實現集中管理,權威發聲,增強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杜絕虛假消息擾亂市場秩序。
二、建議信息披露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任何組織機構、學者、媒體未經許可,不得對未經國家權威機構和平臺發布的信息進行披露、解讀。
三、建議信息披露以國家認可的權威機構為信息源,對既沒有新聞采訪權也沒有專業能力且熱衷于信息片面解讀和誤讀的信息披露加強監管,不允許為了吸引眼球而任意炒作。
四、建議國家加強新媒體時代下的信息監管,如今,微博、朋友圈、社交評論網站等已成為假信息傳播的重災區,希望政府加強監管,給大家一個積極的健康的互聯網環境。
五、建議國家建立虛假網絡信息舉報處理機制,呼吁全民參與。每一位公民都是網絡信息安全監督員,一旦發現虛假信息,鼓勵及時舉報;另一方面,對虛假信息,國家權威機構應及時發布辟謠信息,將謠言扼殺在萌芽狀態。
六、對惡意制造食品謠言,中傷食品企業并以此謀取不正當利益的組織和個人,建議國家加強立法并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