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底,連云港贛榆區市場監管局接到市民投訴,稱市場上流通著“毒豆芽”,部分甚至流入了學校、企事業單位食堂,對孩子及廣大市民的身體健康有很大威脅。
對于“毒豆芽”這樣的食品安全投訴,贛榆區市場監管局非常重視,第一時間成立專門執法隊,在轄區范圍開展拉網式專項檢查。
26日,從贛榆區市場監管局傳來消息,歷經3個月專項檢查,贛榆地區暫未發現市民投訴的“毒豆芽”身影。此外,執法隊對轄區新東方市場、蘇北水產品市場、博雅高級中學等7批次豆芽進行了抽檢,其“赤霉素、6-芐基腺嘌呤、亞硝酸鹽”三個項目的檢測結果均為“全部合格”。
那么,何為“毒豆芽”?贛榆區市場監管局市場監管執法大隊大隊長韋濤介紹,所謂“毒豆芽”,是指在豆芽生產過程中非法添加對人體有害的工業原料、激素、農藥、化學、獸藥、抗生素等,從而改變豆芽生長周期和外觀,增加豆芽產量,最后流入市場銷售的豆芽。
據介紹,部分小作坊式豆芽生產加工企業為了牟取經濟利益,一般會采取三種違規生產方式,一是為縮短孵化周期而濫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如4-氯苯氧乙酸鈉、6-芐基腺嘌呤、乙烯利等;二是為防止爛豆或爛芽違規使用農藥或獸藥,如多菌靈、百菌清、福美雙、諾氟沙星等;三是為改變變色發黃的豆芽外觀而使用漂白劑、連二亞硫酸鈉等。而這些添加劑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屬有害食品,長期食用還可致癌。
經過3個月的專項檢查,在贛榆市場上并未發現被投訴的“毒豆芽”身影,抽檢樣品也均得到“全部合格”的結果。對此,贛榆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抽檢合格,只能說明轄區市場內當前的豆芽是相對安全的,我們會通過進一步完善豆芽經營者相關信息,對企事業單位食堂、學校、散攤、豆芽加工點等進行定期、不定期檢查的方式,將‘長效監管’落到實處,將‘毒豆芽’隔離在贛榆之外。”
如何識別“毒豆芽”?
市場監管部門給你支招
如何識別“毒豆芽”,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辨。第一看豆芽稈,自然培育的豆芽菜是芽身挺直稍細,芽腳不軟、脆嫩、光澤白;而用激素、抗生素催產的豆芽,則芽稈粗壯發水,色澤灰白。第二可以看豆芽根,自然培育的豆芽菜,根須發育良好,無爛根、爛尖現象;而用激素、抗生素催產的豆芽,則根短、少根或無根。第三看豆粒,自然培育的豆芽,豆粒正常;而用激素、抗生素催產的豆芽,則豆粒發藍。最后還可以折斷豆芽稈來看,豆芽稈的斷面是否有水分冒出,無水分冒出的是自然培育的豆芽,有水分冒出的則是用激素、抗生素催產的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