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2012年的63.43分,到2017年的76.28分,近年來,浙江食品安全公眾滿意度穩步遞升,食品安全形勢一年好于一年,食安創建工作獲得了國務院食安辦的高度肯定。一個個喜人成績的背后,既有監管部門的干在實處,又有社會各界的群策群力。
近日,浙江省食安委召開2018年第一次全體會議,來自食藥、農業、海洋漁業、質監等27個成員單位就2017年工作情況及2018年重點部署進行總結和探討。新的一年,浙江省將持續貫徹落實“四個最嚴”,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好食品安全這項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
民以食為天。在2018年浙江十方面民生實事中,食品安全名列“榜首”。浙江提出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建設300家城鄉放心農貿市場,整合資源改造提升1500個農村家宴放心廚房,打造500家名特優食品作坊,涉農縣(市、區)全部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把好農田這道源頭關,浙江自我加壓,拉高管控標準。2017年,全省沒有發生一起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98%以上。
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是浙江省農業穩扎穩打強質量的重要助力。截至目前,全省新增21個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累計有47個縣通過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考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創建工作穩步推進,5個縣通過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考核,2個市、9個縣正在開展創建。
長期以來,浙江對“舌尖安全”違法違規一直采取“零容忍”態度。在去年全省組織開展的排雷“百日攻堅”、平安護航十九大、專項整治等11個行動中,農業系統共檢查各類生產經營主體9萬家次,查處問題1600多起,移送司法機關案件48起,嚴厲打擊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違規行為。
為質量監管添磚加瓦,浙江用“智慧”說話。走進杭州的各大超市和農貿市場,只需一部手機掃一掃,一棵白菜也知“前世今生”。作為創建的關鍵一環,農產品質量全程追溯為百姓“舌尖安全”撐起一道防護傘。從生產到流通的每一道環節都以公開、透明的形式呈現,讓消費者一目了然。
2014年,浙江全面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目前已有64個縣完成追溯體系建設,占全省涉農縣的80%。4.5萬家規模主體納入平臺管理,1.5萬家規模主體實現主體追溯或過程追溯,211余萬條檢測信息上傳到平臺。其中,去年新增富陽區等23個縣(市、區)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縣,選擇鄞州區等15個單位開展追溯體系建設、余杭區等15個單位開展“智慧監管APP”試點。
在此基礎上,2017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將合格證管理納入地方性法規,制訂《浙江省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辦法》,形成了“合格證+追溯碼”為主導,“三品一標”、動物產品檢疫檢驗證明等相結合的使用方式,規模生產主體合格證管理基本全覆蓋。建立并完善浙江省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系統,加強合格證使用培訓指導和檢查督導,目前全省累計印發合格證1500余萬張。
如何讓廣大群眾都能吃上更為優質的健康菜?浙江的答案是:嚴格認證過程管控,嚴把認證審核各環節。去年,我省新增綠色食品152個,新增綠色農產品基地面積10.6萬畝;新增無公害農產品488個,加快推進“兩區”無公害產地整體認定,認定園區69個,認定面積68.83萬畝。目前全省主要食用農產品中“三品”認證比率達50.6%,有效期內“三品”個數7986個,比2016年增長9.7%。以“麗水山耕”為代表的一大批綠色公共品牌,已成為浙江綠色農產品的金字招牌,受到省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浙江省農業廳表示,2018年將緊緊圍繞“食品安全戰略”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所有涉農縣(市、區)將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覆蓋縣域內主導產業。繼續推廣試點智慧監管APP,新增15個以上的縣(市、區)開展智慧監管APP建設試點;繼續組織開展草莓、楊梅、杭白菊等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安全風險管控“一品一策”行動,積極推動標準化示范創建,全省標準化實施率達63%以上,新增綠色食品基地面積10萬畝以上;結合農業生產實際,深化農藥及農藥使用、“瘦肉精”、生鮮乳違禁物質、獸用抗菌藥、畜禽屠宰、農資打假等專項整治,全省監測主要農產品160萬批次以上,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監督抽檢不合格產品處置率達100%,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的省份,浙江省還將完成20個以上縣(市、區)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創建目標任務,推動2個國家級安全市、9個國家級安全縣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