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以來,一些由市民在家制作的手工食品通過朋友圈進行銷售,受到不少網友的追捧。然而,在家庭自制美食火爆的背后,卻存在著無證經營、食品安全監管難等一系列隱患。像這樣的食品,如果吃出了問題怎么辦,食品安全該由誰監管,出了問題又該找誰?
在1月22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委員與市民網上交流的活動中,有網友提出了這個問題。
上海市政協委員何品偉在回答問題時表示,網絡銷售食品作為方便生活的一種方法,特別受到年輕群體的青睞。但是,網絡食品所存在的安全隱患也不少,成為市民食品安全的風險。
為了保護市民的“舌尖上的安全”,去年《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下稱條例)出臺后,監管部門加大了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不斷完善監管支撐體系,形成了綜合協調專業監管,基層綜合執法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進一步落實了屬地的監管責任,加快了信息化、智慧化的監管建設,提高了監管效能。
但是,整個監管體系根據條例的要求,還沒有完全建成、落實。
“就以網絡食品為例,條例第52條就規定:網絡食品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但是,據我了解,有些網絡食品經營者并未依法取得經營許可。這會對食品安全以及市民健康帶來一定的隱患。”何品偉說。
何品偉介紹,去年上海市政協專門就條例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在所發現的問題中,就包括網絡食品安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市政協對相關部門提出了看法,也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議,包括必須加強網絡銷售食品的許可證管理,網絡銷售食品必須做到可追溯等。
目前,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正在加強這方面的工作。上海市政協在今年也會繼續關注這個問題,并繼續進行調研和跟蹤。
何品偉還建議廣大市民,如果在朋友圈等網絡途徑購買到存在質量問題的食品,一定不要“自認倒霉”,而應該發現問題就提出舉報,積極向市場監管部門或者消協反映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