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民的菜籃子里,如今已裝入了來自津冀127地的萵筍、西紅柿、蘋果、櫻桃、羊肉、鯉魚等120個農產品品種。北京市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今年不僅要擴大津冀食用農產品供京區域和品種,三地還開始推動食品、農產品監管部門建立日常協調機制,設立聯席會辦事機構,共同開展執法檢查、檢驗檢測,防控輸入型風險。
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場產自河北省地區的食用農產品來自該省近118個市(縣)的63個品種,累計交易量近370萬噸,交易額約180億元;產自天津地區食用農產品來自9個區的57個品種,累計交易量約21萬噸,交易額近20億元。目前,北京市牛羊肉供應的近80%主要來自津冀地區的屠宰企業,產自津冀兩地的蔬菜、水果則占據北京市場供應量的近兩成。
此外,三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已簽署《食用農產品產銷銜接合作協議》,實現合格證明文件制式和快檢數據互認。更重要的是,在擴大津冀食用農產品供京區域和品種等方面三地已經達成共識,更多品質優秀的農產品,將在今年走上更多京城百姓的餐桌。
2018年三地會以推進京津冀區域聯動協作機制建設為重點,根據2017年底三地剛剛簽訂的《共建“京津冀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合作協議》,開始創建工作組織協調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通過食品和農產品產銷銜接、源頭管控、聯合檢查、信息及資源共享協作、檢驗監測、應急處置和案件協查等手段,共同打擊跨區域食品藥品領域違法犯罪行為。北京市食藥監局局長叢駱駱說:“今年三地在監管協作時,特別會針對畜禽、水產等高風險食用農產品方面,要研究建立統一的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銷地準入規范,共同開展執法檢查、檢驗檢測,完善信息及資源共享機制,全力防控輸入型風險。”
眼下北京正在創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北京市食藥部門披露,本市鼓勵支持農超對接、食品基地直供等保障食品安全的工作,并在全市大型連鎖商超同步推進京津冀協作機制,鼓勵來自津冀的優質產品擴大市場占有率,以保障供應質量。
與此同時,北京市的示范超市也會建立食用農產品供應商臺賬,如實記錄供應商種養殖基地、種養殖企業、銷售者等供貨者名稱,農產品品種、產地等信息,做到來源可查。最終北京市會使示范超市銷售量50%以上的肉菜,來源于“訂單農業”“農超對接”“廠超掛鉤”和“基地+加工企業+超市”等采購模式中。
今年,按照“共建、共享、共管”的思路,“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和“灤南(北京)大健康產業園”已經初具規模。北京食藥部門介紹,通過將部分藥品和保健食品生產企業進行疏解,目前百余家北京企業已經簽約進入上述園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