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渤海大學副校長勵建榮在2017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發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肖/攝
2017年,國際上發生的法國召回沙門氏菌污染的嬰兒配方食品等事件受到廣泛關注,對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管有所啟示。渤海大學副校長勵建榮在今日舉辦的2017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表示,要高度重視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源性病毒感染、違規使用殺蟲劑等問題。
勵建榮提到,2017年,包括法國召回沙門氏菌污染的嬰兒配方食品、致敏原標識錯誤成美國FDA食品召回的頭號原因、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導致多起食品召回或食品安全事件、環孢子蟲(Cyclospora)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感染、日本神戶牛肉造假、歐洲“毒雞蛋”風波、英國“毒豬肉”事件在內的8大事件成為國際食品安全重要事件。
對此,他做出“乳品行業最大的風險是微生物污染,對致敏源標識的關注已經成為全球新的熱點……”等一系列提示。
對于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導致多起食品召回或食品安全事件,勵建榮表示,這已成為國外食品安全的頭號殺手。比如像美國因單增李斯特菌污染導致10起食品召回事件,涉事產品覆蓋了乳制品、肉制品、果蔬等大宗品類。而且美國47個州爆發了8起沙門氏菌感染事件,所以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仍然是美國食品召回的主要原因。
同時,食源性病毒感染成為動物養殖的新挑戰,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十分嚴重。勵建榮提到,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美國密歇根州共報告了107例甲型肝炎病例,英國毒豬肉事件也起源于此。
針對歐洲“毒雞蛋”風波、日本神戶牛肉造假事件,他則表示,違規使用殺蟲劑已成為禽類養殖的重大風險。另外,他認為產業標識是食品價值的重要構成,食品造假是對消費者的嚴重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