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臺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了解到,自2015年以來,該局在出口農產品企業中全面推行“風險管理為核心”的出口農產品檢驗檢疫監管制度,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臺州轄區主要出口竹木草制品、木制家具、飼料及飼料添加劑、寵物食品等農產品,出口注冊企業共計784家,其中今年1-10月出口63457批,出口金額93085萬美元,位居浙江省前位。”該局動植檢科科長盧凌虹說。
自從建立并實施以持續符合出口目標市場要求的風險管理計劃后,轄區生產企業產品質量持續提升。出口的農產品約22.43萬批,共計31億美元,在國外均順利通關,未發生通報檢出不合格情況,其中臺州轄區竹木草制品出口金額還以每年平均12%的增幅連續增長。
盧凌虹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臺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已全面落實產品風險分級、企業分級、差異化監管,涉及的全部出口品種按照不同行業進行風險評估,形成出口竹木草制品、寵物食品、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5個行業風險分析報告。
經過近三年的探索和實踐,監管模式改革帶來的紅利已充分顯現。對企業按要求自檢自控合格的出口農產品實行申報放行,最大程度實現了企業貿易自主權的回歸,大幅加快了通關速度。
據悉,原先每個集裝箱停滯在進出口岸時,每天至少花費15美元,再加上倉儲費用,對于企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且企業倉儲內的貨物若不及時出貨,將長期占據倉庫空間,導致企業無法持續投入生產,這在出口高峰期尤為明顯,因此貨物流轉越快,對企業越有利。
“對納入風險管理計劃的企業貨物實行申報放行,據初步估算,至少可為生產企業每批出口節約兩天通關時間。”盧凌虹說,通關速度的加快,使得企業倉儲利用率也相應提高,并降低了企業的物流成本。
據了解,目前所有企業都建立了風險管理計劃并實施低風險產品“申報放行”的監管新模式,而除了部分風險較高的農產品,比如大閘蟹等需要提供檢測報告或證書的產品外,95%以上的出口農產品都采取了“申報放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