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記者從佛山市禪城法院獲悉,該院對外公開了兩起“金龍魚”商標權糾紛案件,今年7月13日,原告某食品營銷有限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兩家侵權企業停止侵權并賠償損失。
事件:
銷售假冒“金龍魚”被施以行政處罰
在去年12月21日,佛山市南海區某糧油店(下稱糧油店)及某商店(下稱商店)涉嫌商標侵權,銷售帶有“金龍魚”字樣的調和油和花生油,南海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對該糧油店及商店施以扣押行政強制措施。今年2月,該局認為查扣商品與原告“金龍魚”注冊商標核定使用的食用油、食用油脂為同種商品,所使用的標識與原告注冊商標在視覺上無差別,為相同商標。
經原告“金龍魚”鑒定,該商店及糧油店經營的食用油商品為假冒“金龍魚”和“魚圖形”注冊商標的產品,屬于侵犯權利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產品,構成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最終,南海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其罰款各2000元。
判決:
被告行為侵犯商標專用權
今年7月13日,禪城法院開庭公開審理了糧油店及商店侵害商標權糾紛兩案,原告某食品營銷有限公司(下稱食品公司)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被告糧油店及商店停止侵權,各賠償經濟損失20000元。兩被告經法院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
經查明,豐益貿易(中國)私人有限公司依法享有對“金龍魚”注冊商標專用權,并將該注冊商標許可原告食品公司使用。今年2月17日,原告被南海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告知,被告因銷售假冒上述注冊商標的食用油產品被行政處罰。
原告認為,“金龍魚”品牌商標早在2007年便被國家工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金龍魚”品牌食用油在中國享有極高知名度,為廣大消費者熟知。被告侵犯原告的商標權益,銷售假冒食品,主觀惡意十分明顯、性質極為惡劣,其行為在客觀上也給原告造成了經濟損失,導致原告商譽受損。
經法院審理查明,被告經營場所內查扣的食用油為涉案注冊商標核定使用范圍內商品,其使用的“金龍魚”品牌商標,與原告注冊商標視覺上無差別,構成相同。
根據我國《商標法》規定,被告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的行為侵犯了原告基于商標權人許可使用所享有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同時,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被告就本案的侵權行為應承擔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
最終,該院判決被告商店及糧油店賠償原告食品公司經濟損失各7000元。
提醒:
由不正規渠道進貨,將面臨行政處罰和侵權賠償
近年來,我國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越來越重視,市場監管部門也加大了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力度,法院受理的知識產權糾紛也日益增多,整個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也在逐步增強。但是目前仍有一些經營者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生產銷售一些侵權商品,嚴重危害知識產權人和社會的合法利益。上述兩案均是從事銷售的個體工商戶,沒有審慎對待進貨渠道,采購了假冒原告注冊商標的商品所引發。
作為銷售商,其對進貨渠道及商品選購,應保持比普通消費者更高的審慎和注意義務,不要基于進貨價低等因素從不正規渠道進貨,否則不僅將面臨市場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也會面臨商標權人提出的侵權賠償。
同時,從保護自身角度出發,作為銷售商應妥善保管進貨書面憑證,憑證中應詳細載明貨品名稱、數量等信息,并由相應的進貨單位簽名蓋章,在發生糾紛時,可以以此為據,反映商品的來源以供法院審查是否符合商標法所規定的合法來源抗辯,而免除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