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往有公眾誤食野生毒蘑菇導致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教訓,為確保公眾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普及食品安全知識,11月15日,三亞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食品安全消費提示。
一、切勿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每年,海南省及全國各地均有采摘、食用野生蘑菇的中毒事件發生。毒蘑菇毒性成分復雜,中毒表現各異,主要有惡心、嘔吐、流涎、流淚、精神錯亂、急性貧血、黃疸、臟器損害等,中毒后,病情兇險,且沒有特效療法,死亡率高。
毒蘑菇外觀與食用菇外觀相似,其鑒別需要運用專業知識和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才能完成,普通群眾難以掌握這種鑒定方法,目前沒有簡單、易行、可靠的鑒別方法。民間、網絡流傳的一些識別方法經證明并不可靠,不要輕易相信網絡和一些非專業機構宣傳資料上鑒別有毒野生蘑菇的方法。調查顯示毒蘑菇中毒者有八成以上都提到自己是采蘑菇的老手,卻因憑經驗摘食而中毒。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復雜,經烹調加工或者曬干均不能消除。因此,為避免誤采誤食,市民應不采、不吃野生蘑菇。
毒蘑菇鑒別誤區
二、誤食毒蘑菇急救辦法
因毒蘑菇的種類不同,進食后一般經1-2小時即出現中毒癥狀。如:劇烈嘔吐、腹瀉并伴有腹痛、痙攣、流口水;突然發笑、進入興奮狀態,手指顫抖、有的出現幻覺等。若出現上述中毒癥狀要及時實施下列急救措施:
(一)立即呼叫救護車趕往現場;
(二)讓中毒者大量飲用溫開水或稀鹽水,然后把手指壓住舌根部催吐,以減少毒素的吸收;
(三)在等待救護車期間,讓患者飲用加入少量的食鹽和食用糖的“糖鹽水”,補充體液,防止發生休克;
(四)對于已發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強行向其口內灌水,防止窒息,并為患者加蓋毛毯保溫。
三、常見毒蘑菇
常見毒蘑菇
(一)狗尿苔
學名半卵形斑褶菇,又稱“致幻蘑菇”。菌蓋小,半球形至鐘形,煙灰色至褐色。誤食中毒后一般無胃腸道反應,但病情發病較快,表現為精神異常、跳舞唱歌、狂笑,產生幻視,有的昏睡或講話困難。
(二)致命白毒傘
致命白毒傘常見于黧蒴樹的樹蔭下,一般與樹根相連。新鮮毒菇中毒素含量很高,50克左右的白毒傘菌體所含毒素便足以毒死一個成年人,中毒表現為對人體肝、腎、中樞神經系統等重要臟器造成損害,危害極為嚴重。
(三)白毒鵝膏菌
子實體中等大,純白色,夏秋季分散生長在林地上。此蘑菇含劇毒,中毒癥狀主要以肝損害型為主,死亡率很高。
(四)黃斑蘑菇
黃斑蘑菇多在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或草原上單生或群生。與可食的四孢蘑菇相似,子實體較大,白色,受傷處速變金黃色。中毒表現為頭痛及腹瀉等病癥。
四、禁止經營加工毒蘑菇
任何食品生產經營單位不得采購、加工和銷售毒蘑菇。若發現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采購、加工和銷售毒蘑菇的,公眾可撥打12331向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投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