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環保志愿者在網上發文稱,他們十月中旬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原九江縣)港口鎮取樣發現,兩戶村民家中農田的土壤以及稻谷,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屬鎘超標。
志愿者提供了上述檢驗報告電子版,并指出,其中丁家山村一戶村民農田土壤(約25厘米深)重金屬鎘含量1.14mg/kg,超出土壤三級標準1.14倍,尚未收割的晚稻重金屬鎘含量為1.62mg/kg,超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 )8.1倍。
11月10日,柴桑區委宣傳部官方微博@柴桑區發布 回應稱,針對網友反映的“江西九江出現重金屬污染大米”問題,柴桑區委、區政府已組織調查,港口鎮、村成立工作組進村入戶集中收存疑似污染大米,待檢驗結果確認后,對確屬污染大米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
上述回應還表示,市區農業、環保、糧食等有關部門已組織技術人員對周邊土壤、水體、稻谷等取樣送檢,檢驗結果將第一時間公布。
丁家山金銅硫礦
位于柴桑區丁家山村的原丁家山金銅硫礦被志愿者們認為是附近最大的污染源。
據@柴桑區發布 的相關情況說明,由于早期粗放式開采,丁家山金銅硫礦區對周邊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該銅硫礦成立于1970年。
2008年改制重組后,原丁家山金銅硫礦區現屬九江礦冶有限公司,期間一直處于停產狀態,2014年經江西省環保廳批準開采。
早在今年8月,有志愿者就九江(銅硫礦)礦業公司造成的周邊土壤污染及東湖污染問題進行信訪投訴,九江縣(現柴桑區)環保局對此給出書面回應,該文件介紹了銅硫礦周邊土壤污染情況及對其采取的措施。
據其介紹,歷史上開采廢棄的采坑、堆場、礦渣、污水塘和一些盜采金礦石、鐵礦石留下的大坑小凹、廢渣廢石等污染源一直都存在于山上,特別是丁家山礦區的小臘山金礦、烈石山鐵礦等未得到有效治理,隨著雨水沖刷,部分流入周邊農田、加重污染。
此外,據港口鎮陳姓鎮長介紹,當地為解決該歷史遺留問題,近年多次試圖開展生態修復項目,但最大的難題在于缺乏資金。
九江縣環保局的上述書面回應稱,2016年,市環保局、市國資委、縣環保局、九江礦冶有限公司等有關方面召開協調會,研究九江礦冶有限公司周邊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恢復治理事項,會議上一致通過積極申報上級專項資金來治理受污染土壤。
同年,縣環保局在“江西省中土壤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庫”申報了3個項目,全部是九江礦冶有限公司周邊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修復項目。2017年申報的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項目仍然是九江礦冶有限公司周邊歷史遺留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修復項目。
九江縣環保局指出,這些項目處于待上級環保部門審批階段。
疑似污染大米已被集中收存,未流入市場
據港口鎮一位陳姓鎮長介紹,由于銅硫礦污染,港口鎮部分土地曾被多次檢出重金屬超標,不適合耕作,“部分緊挨礦區的土地寸草不生”。
@柴桑區發布 稱,1989年、2008年,經市、縣人大及市國資委協調與周邊農戶達成協議,由該礦山對區域內受污染的土地按每年600元/畝的標準給予補償并延續至今。
上述陳姓鎮長介紹,此前劃入補償范圍的土地約有900余畝,受污染土地主要分布在丁家山村、生機林村和劉倉村。
該陳姓鎮長告訴澎湃新聞,與農戶簽訂的補償協定中提及了不得在受污染土地上種植水稻等農作物,“可能部分村民抱有僥幸心理,舍不得土地荒廢又重新種了莊稼,近日村里統計得出重新種植莊稼的約有73畝”。
此外,據柴桑區政府辦一位汪姓工作人員介紹,糧食部門核查后發現,港口鎮污染源附近的大米從未流入市場,“糧食部門沒在那收過糧,當地農民多為散戶,種的糧食大多自己吃”。
此外,從11月9日起,港口鎮、村成立工作組進村入戶集中收存疑似污染大米,待檢驗結果確認后,對確屬污染大米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
@柴桑區發布 稱,九江市、柴桑區環保、農業、糧食有關部門已組織技術人員對周邊土壤、水體、稻谷等取樣送檢,檢驗結果將第一時間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