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訂的外賣不知道哪兒產的?吃的藥品不知道真偽?近日,國家有關部門連續出臺行業監管意見,要求“互聯網+餐飲”、“互聯網+藥品”,必須同時有線下實體店支撐。
“現在的外賣平臺上,各種美食商家,良莠不齊。有的食品,習慣了每天都吃,但卻始終不知道實體店在哪里,是不是黑作坊也很難說。”在福田中心區一家寫字樓上班的蘇小姐告訴記者,“由于公司沒有飯堂,每天中午吃什么就成了員工們最大的煩惱。除了自帶盒飯就是點外賣。然而有同事尋訪過這些‘美食商家’,有的在城中村巷子里大小還有一家實體店,有的壓根就找不著。”
據記者梳理,經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統計,目前全國發證的餐飲企業有400萬家,流通環節800萬家,營業額3萬億元。實際數字遠超于此,且網上訂餐讓人吃得揪心。僅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的網絡訂餐專項治理行動中,百度外賣、美團外賣、餓了么三大訂餐平臺225家問題餐飲店鋪被下線。除了無證店鋪,還包括部分看似有證,實際上冒用他人許可證件或偽造許可證件的店鋪。其中不乏知名或連鎖餐廳。
關于網絡外賣食品安全問題的討論一直未停歇,治理也一直未止步。9月28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14部門關于提升餐飲業質量安全水平的意見》發布。記者留意到,該意見覆蓋了從農田到餐桌,從服務到監管的餐飲質量提升的內容,包括明確網絡餐飲必須有實體店和許可證,嚴格落實網絡第三方平臺和自建網站的餐飲服務提供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責任,加強服務監督檢查和網上監測,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而繁華商業區、A級旅游景區等重點區域的餐飲店要求“明廚亮灶”全覆蓋等。
互聯網大潮之下,很多行業都逐漸呈現出新的樣態, “互聯網+藥品”也是如此。據商務部不完全統計,2016年,我國醫藥電商銷售總額達到612億元(含醫療器械)。如何降低藥品企業的流通成本、提高利潤,又保障老百姓的用藥安全,制定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監管辦法,十分急迫與必要。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決定取消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企業(第三方)審批。消息引起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對此,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再次明確:網絡藥品經營監管遵循“線上線下一致”原則。即網絡藥品銷售者應當是取得藥品生產、經營資質的藥品生產、批發、零售連鎖企業,開展網上售藥網下要有實體店。其他企業、機構及個人不得從事網絡藥品銷售。零售企業網售藥品僅限非處方藥。
此外,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會同財政部日前還發布了新修訂的《食品藥品違法行為舉報獎勵辦法》。記者留意到,該辦法將單次舉報獎勵限額從原來的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進一步提高群眾舉報的積極性;規定食品藥品違法行為舉報獎勵資金由地方財政部門納入財政預算,由各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專款專用,并接受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