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打上這些標簽,頓時身價倍增。上網搜搜,很多蔬果都自稱“綠色無公害”。果真如此嗎?9月21日,現代快報記者從江蘇省工商局了解到,江蘇抽取了全省200個農產品網絡經營主體作為檢測對象,發現57個主體涉嫌違法,包括“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虛假宣傳。
無公害、綠色、有機,這三個概念不是一回事
現代快報記者上網搜索,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比比皆是,包括瓜果蔬菜、米面糧油、水海產品等各類農產品。記者在“綠色無公害有機蔬菜”的頁面下,隨機點擊了10款商品,沒有一款商品證書齊全,“名副其實”。
到底什么是“綠色”“有機”“無公害”商品?記者了解到,這三個概念并不是同一個意思,標準也不同。
最容易達到的是無公害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農藥和化肥,但不能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殘留農藥。
綠色食品要求高些,是從無公害向有機發展的一種過渡產品。其中,A級綠色食品生產中允許限量使用化學合成生產資料,AA級綠色食品則不能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和其他有害于環境和健康的物質。
有機食品的標準最高,不僅生產過程中禁用農藥、化肥等,還對土壤、水質等周邊種植環境有嚴格要求。
據介紹,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的認證標準來自農業部,有機食品的認證目前則主要來自國內幾家大型的認證機構。
江蘇監測網上農產品交易,200個主體57個涉嫌違法
江蘇省工商局近期針對全省農產品行業進行了定向監測。此次監測抽取了200個網絡經營主體,包括13個網絡交易平臺、42個企業官網、15家天貓網店、111家淘寶網店等。針對這200家農產品店,共監測879個商品,其中花木草藥80個、瓜果蔬菜174個、五谷糧油238個、牲畜產品186個、水海產品111個、其他各類農產品90個。監測發現,有57個主體涉嫌違法。“主要問題包括主體資格有問題,比如沒有亮照經營。還有的是虛假宣傳、侵犯消費者權益、交易規則設計有問題。”江蘇省工商局網監處相關人員透露,其中就包括“綠色、無公害、有機”等虛假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