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本報與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推出“共建陽光食堂 讓孩子吃得安心”專題報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哈爾濱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新疆二校共筑“陽光食堂”的經驗和模式得到廣泛認可。
與此同時,有很多學生家長致電本報編輯部,詢問自家孩子是否也能吃上這樣一份“更陽光更有溫度的放心午餐”。對此,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陽光食堂”工程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實施中,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市范圍內將有800家中小學及幼托機構建成“陽光食堂”。
“陽光操作”還要“陽光公示”
“陽光食堂”成功運轉,把住操作關、廣辟公示渠道、公示關鍵信息是前提基礎。
據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要實現“陽光操作”,就需要在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間、餐飲具洗消間、原料庫、留樣間、烹飪間、備餐間以及水果間、物料流轉等關鍵部位安裝攝像頭,直接展示食品加工制作核心部位。
“‘陽光食堂’將在烹飪間等關鍵部位安裝攝像頭,通過網絡平臺可直接看到廚房的操作過程。屆時學生家長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了解孩子在學校都吃啥,食品是否安全衛生。”
把住操作關的同時,廣辟公示渠道、公示關鍵信息同樣重要。
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就此表示,“學校食堂要在大堂顯著位置懸掛‘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等級公示牌’,全面公示餐飲服務資質、食品安全等級狀況、從業人員健康狀況、食品添加劑使用情況和主要食材來源等信息。學生家長通過掃描二維碼,利用手機終端除可查看上述信息外,還可查看學生菜譜及當天的菜品情況,實現‘陽光公示’”。
“陽光監督”更需“陽光評價”
對于任何社會工程而言,監督機制都是必不可少的。
“陽光食堂”將在就餐場所和網絡平臺上提供食品安全一鍵投訴、三級響應的途徑,實現快速投訴。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日常監督檢查結束后兩個工作日內,就將在餐廳或學校的醒目位置或者網絡平臺上,公布最近一次的檢查結果記錄表,實現“陽光監督”。
將“后廚”曬在陽光下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面對數倍于監管人員的監督對象,單純依靠監督執法公示確有難度。多一雙眼、多一雙手納入社會管理體系,這張食安之網就會更緊更密。
對此,哈爾濱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陽光食堂’將會利用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廣泛參與的公眾評價系統,廣大師生及家長、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可對食堂環境、食品安全狀況、服務質量等分別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實時展現在平臺上,完全實現‘陽光評價’。”
“陽光操作”“陽光公示”“陽光監督”以及“陽光評價”等一系列舉措就是為了建立源頭可溯、全程可控、風險可防、責任可究、公眾可查的“陽光食堂”運行管理體系,讓孩子們的午餐真正在陽光下運行,切實保障學生的餐飲安全,切實提高學生們的餐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