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三伏,天氣炎熱,食品一旦被細菌污染,加之人體的胃和腸道防御功能下降,就有可能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7月26日,252醫院急診科就搶救了8位細菌性食物中毒市民。
當晚11時許,2位男士、5位女士還有一個小女孩,相互攙扶著走進252醫院急診科,他們一個個面容憔悴,身體虛弱。“怎么不舒服?”一位男士向醫生敘述了發病經過:“我們是同事,今晚在一個小飯館聚餐,回家后我就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癥狀。過了會兒,大家相互打電話詢問飯后情況,全都出現了上述癥狀。”8位患者都有發熱表現,體溫最低者37.2℃,最高者39.2℃。醫生根據發病原因及臨床表現,診斷為“細菌性食物中毒”。隨之采取導瀉、補液、解毒、解痙等急救措施,8人食物中毒癥狀逐漸消失,體溫恢復正常,于次日下午出院。
醫生說,細菌性食物中毒多發生在氣溫較高的夏秋季節,中毒的人常常在進食后半小時至24小時內發病。病癥可因導致其中毒的病菌種類不同而不同,但有其共同的顯著癥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如何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醫生給出“處方”:采購新鮮食品,防止食品污染,徹底加熱制作,食品應低溫冷藏保存。
軍醫建議,炎熱夏天盡量不要到外面吃飯,尤其是露天小餐點。家庭就餐也有可能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具體防范措施是:熟食飯菜要特別注意防腐、防污染、防蒼蠅飛爬;生熟食品的案板、刀具要分開;剩菜剩飯應放在涼爽通風的地方或及時放入冰箱,熟食在冰箱冷藏的時間不宜過長,食前必須充分加熱;發酸、發餿的變質食品絕對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