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出口食品企業質量控制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出口食品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美國作為全球排名第二的食品進口大國,是我國食品出口的主要市場之一,但我國輸美食品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污穢與腐敗”,是我國輸美食品遭遇通報、退貨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我國遭FDA通報的出口不合格食品有350余批次,其中通報不合格原因為“污穢或腐敗”的多達90批,約占被通報總數的25.7%,涉及的產品主要有水產魚蝦類、蔬菜制品、干堅果類、食用菌類等非深加工食品。輸美食品因“污穢和腐敗”頻遭通報,將給我國輸美食品企業帶來一系列影響,包括增加管理成本、人力資源成本、檢測費用等。出口食品被通報,不僅會導致退運銷毀等損失,且進口國將會公布通報,使產品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進銷渠道受潛在風險影響。
FDA新規修訂需關注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是一個致力于保護、促進和提高國民健康的政府衛生管制的監控機構,其它許多國家也都通過尋求和接收FDA的幫助來促進并監控其本國產品的安全。2011年1月4日,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FDA食品安全現代化法》,其中“食品的行政扣留”一節中,FDA對原來行政扣留的標準進行了修訂,將“有可靠證據或信息顯示,貨物出現對人類或動物造成嚴重健康影響甚至導致死亡的威脅”,修改為“有令人信服的理由,貨物被摻雜或錯誤標識”。由于扣留標準不明確,主觀性較強,下達行政扣留的指令取決于FDA官員或者資質雇員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和主觀意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FDA執法的隨意性。FDA官員有權對疑似“污穢或腐敗”的食品實施自動扣留而不需要出具任何檢測證明,增大了我國食品在對美出口貿易中的風險。
不合格原因需重視
據了解,造成食品感官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食品原料在預煮或殺菌時造成表面的破壞導致魚肉等食品感官松散或顏色不佳;二是食品中出現可疑的非原料雜質;三是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由于“包裝破損、冷鏈不足”等原因導致產品感官上產生不良氣味。這些原因都會給FDA檢查人員造成疑似原料變質和不新鮮的感覺。但實際上,相關企業對部分退運水產制品重新檢測后發現組胺并未超標。出現此類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美國FDA檢驗檢疫經費有限,為減少其運營成本,又要達到控制進口食品安全的目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減少檢測項目,采取感官檢驗的辦法;二是由于“污穢和腐敗”屬于感官判定的范疇,主要依靠人為現場主觀來進行判定,標準和檢測方法無法詳細量化;三是由于中西文化差異造成了對產品感官評價的差異。
檢企聯合共解難題
我國輸美食品頻遭FDA通報,使我國出口食品企業處于被動地位,面對困難,相關出口食品企業和檢驗檢疫部門需共同努力,一起解決難題。第一、企業應認真學習美國FSMA法規及其配套法規的實施情況及生效情況,嚴格按照美國的安全衛生要求進行加工生產,盡量選擇質地優良、新鮮度好的原材料進行加工;第二、企業可選擇與通關能力強的進口商合作,盡量要求客戶和FDA官員溝通產品的感官檢驗要求,新客戶、新產品盡量少出口;第三、選擇合理的貿易港口,盡量避開通報風險較高的口岸,減少因“污穢和腐敗”而被通報的機率;第四、檢驗檢疫部門應為相關企業提供專業政策支持和法規解讀方面的幫助,及時從通報中查找潛在風險,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合作和信息交流,合力減少此類通報退貨,避免對我國輸美食品行業整體形象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