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12月17日訊(記者 孫貼靜)近日,正值青年的蘇女士(化名)出現脖子疼的癥狀,以為自己落枕了,最終在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明確診斷為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病,并成功手術踏上痊愈之路。
頸部疼痛保守治療無好轉,病因成謎
今年30歲的蘇女士,最近1周出現了脖子疼癥狀,誤以為是落枕了,在家貼膏藥保守治療一點也沒緩解,并且疼痛越來越嚴重,連晚上睡眠都受影響,于是來到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脊柱外二科就診。接診醫生巴成磊經過問診查體,為她完善了CT檢查,結果顯示第2頸椎(樞椎)一側椎板骨質完全溶骨性破壞,考慮腫瘤性病變,進一步查頸椎MR顯示病灶已經侵入椎管內壓迫脊髓。因位置極高,處于顱頸交界區,繼續發展會導致頸脊髓進一步受壓迫,有極高的高位癱瘓風險,需要及早手術切除病灶。蘇女士得知自己的病情沒有預想的“簡單”,心里非常緊張,隨即入院行進一步治療。
入院詳細排查,多學科會診協助診療
蘇女士入院后,脊柱外二科主任孫剛再次詳細問診查體,并組織全院多學科會診,根據患者目前的影像檢查及癥狀,初步考慮嗜酸性肉芽腫,骨巨細胞瘤可能性大,考慮蘇女士還很年輕,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部位腫瘤轉移的可能,建議進一步查PET-CT。PET-CT檢查結果提示:第2頸椎右側椎板溶骨性骨質破壞,伴骨鹽攝取增高。
做好術前規劃,精準切除病變
孫剛主任主持全科討論,為蘇女士制定詳細診療方案。考慮患者全身只有這一處原發病灶,一致建議一期手術切除,術后根據病理結果明確診斷及指導下一步治療。但病變部位處于顱頸交界區,位置很高,部分組織侵入椎管壓迫脊髓,周圍毗鄰椎動脈、靜脈叢等重要血管,腫瘤組織邊界不清,手術風險高、難度大。
術前,脊柱外二科手術團隊反復研究影像資料,設計手術入路,確定腫瘤切除邊界,制定了應急預案,并多次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病情及手術方案。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后,孫剛主任團隊為蘇女士實施了一期頸椎后路樞椎椎板腫瘤切除植骨術,精準完整切除了腫瘤病灶。術后,蘇女士頸部疼痛癥狀明顯緩解,第二天就戴著頸托正常下地活動了。術后病理及免疫組化提示是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病(嗜酸性肉芽腫)。“根據該腫瘤特點,患者下一步再到腫瘤內科進行小劑量局部放射治療就能痊愈了。”孫剛主任說。
孫剛主任指出,嗜酸性肉芽腫好發于兒童及青少年。該病在群體中的發病率較低,約為1/1500000,屬于罕見病。而發生于脊柱者約占6.5%-25%,其中又以胸椎發病率最高,其次是腰椎,頸椎最少。目前醫學尚未明確其病因。在治療上,隨著脊柱外科手術技術的進步,脊柱嗜酸性肉芽腫的外科治療不僅能夠進行病灶的清除,累及范圍較大影響脊柱穩定性的患者,還能通過內固定器械重建脊柱的穩定性。需要強調的是,脊柱嗜酸性肉芽腫的治療應該是多學科協作的綜合治療,以保證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