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迅速轉涼
秋冬季的呼吸道傳染病
又進入高發季節
最近在地鐵、公交車廂里
電梯里、辦公室里
咳嗽的人似乎悄悄多了起來
支原體肺炎又雙叒叕來了
記者從滬上醫院了解到
11月以來成人和兒童呼吸道感染
就診量環比增加20-30%
支原體肺炎也有所抬頭
但較去年同期少得多
專家表示
秋冬第一波呼吸道感染已經來臨
對此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
發文提醒
↓
肺炎支原體潛伏期較長
雖然名字里帶有“肺炎”
但并不一定會引發肺炎
早期跟普通感冒很相似
起病緩慢,很難明確區分
社交網絡上
有網友曬出自己“中招”的經歷
有人表示自己只是偶爾咳嗽幾下
有媽媽帶著“中招”的娃
4天里跑了3次醫院
糟心啊……
還有網友說
自己不發燒
就是劇烈干咳
甚至有網友
咳嗽也沒有,就是喉嚨痛
“華山感染”表示,即使是采用臨床或影像學技術,也很難明確區分肺炎支原體肺炎與其他病原體引起的肺炎,只能通過PCR檢測,或抽血檢測才能確診。
并且,常見的抗菌藥物如青霉素和頭孢菌素對肺炎支原體是無效的,通常要用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或喹諾酮類等抗菌藥物來進行治療。
除了預防肺炎支原體
腺病毒最近也來勢洶洶
在社交媒體上
網友們稱腺病毒為“毒王”
還有網友稱
“燒到懷疑人生”
腺病毒感染后
會出現這些癥狀
1.呼吸道感染:發熱是最常見的,表現為反復39℃以上的高溫,其次會伴流涕、咳嗽、咽痛、聲音嘶啞,扁桃體滲出,淋巴結腫大等,一般癥狀會持續7-10天。
2.消化道感染:嘔吐、腹瀉,以水樣便為主,一般會持續8-12天。
3.急性結膜感染:眼紅、眼睛干癢,角膜炎等。
4.其他:頸部淋巴腫、扁桃體化膿、腸胃病癥等。
此外,新冠目前雖已呈常態化流行
但全球罹患長新冠的患者數量
仍持續增加
一些患者在新冠急性期之后會經歷持續數月的呼吸困難、疲勞和腦霧等癥狀,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其為新冠感染后綜合征,即長新冠。長新冠癥狀可累及多個器官或系統。
近日,針對長新冠的公共衛生議題,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上海感染與免疫科技創新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團隊揭示了長新冠背后的免疫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雜志上。
該研究通過大規模的蛋白轉錄組及代謝組學的聯合分析,確定了長新冠不同臨床亞型的多組學免疫代謝特征,找到了診斷生物標志物和潛在治療靶點。研究創新性描繪了長新冠不同臨床亞型之間的同質性及異質性的免疫代謝特點,為長新冠的臨床診治新思路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討論和解讀
本研究報道了長新冠患者總體及不同臨床亞型的大規模蛋白基因組學特征,涵蓋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分析。這些數據為進一步揭示臨床表現同質性和異質性背后的免疫特征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并促進針對特定亞組的免疫治療潛力探索。
從全球來看,長新冠癥狀在人群中表現出顯著的臨床和免疫異質性。本研究中,所有長新冠患者無論亞組類別均表現出 MAPK 激活水平升高,而 MAPK 激活較強的患者癥狀持續時間更長,最長可達12個月。本研究提供的信息再次提示長新冠的診療需要個體化的探索,臨床需要通過分子生物學等手段,找到亟需干預的患者,而不是針對所有自訴臨床癥狀的患者進行干預。
盡管全球科學界已初步達成共識,認為免疫失調是長新冠癥狀的主要潛在原因之一,但較少有研究關注長新冠不同亞組之間共同的免疫特征。本研究進一步通過結合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數據的多組學分類,識別了長新冠的5個獨特免疫代謝亞組,與臨床亞型相一致。本研究還發現,肌肉骨骼+系統性(MSK+SYST)亞組和 神經(NEU )亞組的一年緩解率低于其他亞組,提示這些癥狀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恢復期。這一發現與此前研究發現的生物過程恢復模式不同一致。目前,阻礙進一步機制研究的一個障礙是缺乏長新冠動物模型。近期一項研究成功建立了肺部病毒感染后遺癥的小鼠模型,這可能極大地推動未來對潛在治療方法的探索。
本研究基于大規模多組學隊列,從臨床以及綜合轉錄組、蛋白質組和代謝特征方面全面描繪了長新冠的同質性和異質性,揭示了尚未完全通過臨床表現分析捕捉到的長新冠各亞組的共有和獨特分子與免疫機制,可能為開發個性化治療策略開辟新路徑,最終為臨床實踐帶來益處。希望本文中描述的觀察結果和分析結論,通過揭示患者間共享和個性化的免疫特征,為長新冠的發病機制、進展和治療的深入研究提供豐富資源。
據了解,盡管病毒感染癥狀通常只持續2-3周,但長新冠仍困擾著一些患者,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質量,帶來較大公共衛生與社會經濟負擔。
另據來自美國麻省總院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長期新冠患者可能比之前所知的要普遍得多。該研究預估,幾乎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可能患有長新冠,這比此前美國國家疾控中心的官方數據高出了三倍多。
本文綜合自:新民晚報、綜合第一財經、華山感染、新聞坊、中國疾控中心、儂好上海、東方網、網友評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