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晏雯
通訊員 王芳 盧玉晨
10月29日下午,湖北省腫瘤醫院迎來了一場特別的聚會——第六屆食管發聲培訓班正式開班,30多位失去喉嚨的患者,以及食管發聲指導老師、醫護人員和志愿者們齊聚一堂,共同開啟2024年度的食管發聲公益培訓,為“無喉人”重新找回說話的能力。
在培訓班開幕式上,來自湖北隨州的張先生作為優秀學員代表,用他清晰而有力的聲音,動情地講述了自己重獲“新聲”的感人經歷。2019年10月,張先生因喉癌不得不接受全喉切除術,術后無法正常與人交流,一度陷入痛苦深淵。2020年7月,他嘗試在網上自學食管發聲,但苦練一個多月,也只能發出“啊”“哦”等簡單的單字音。經多方打聽,他得知湖北省腫瘤醫院有免費的食管發聲培訓班,于2020年9月毅然報名參加。
在培訓中,醫護人員發現張先生因自學方法不當,發聲時氣管造口處總是往外噴痰液。經過專業老師的悉心指導,張先生很快掌握了正確的食管發聲技巧。短短三個月,他便能基本正常交流,并順利重返工作崗位。2023年退休后,他重拾對音樂的熱愛,不僅常與朋友組隊演奏樂器,還組織成立了隨州市管樂學會。如今,張先生生活多姿多彩,還受聘成為食管發聲指導老師,用自己的經歷激勵和幫助更多人。
張先生的分享讓現場的新學員盧先生深受鼓舞。今年54歲的盧先生來自云南昆明,2023年8月因喉癌手術成為“無喉人”。作為個體經營者,失去說話能力給他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巨大困擾。為了重新開口說話,盧先生今年5月專程前往石家莊付費學習食管發聲20天,雖然學會一些復合詞發音,但效果并不理想,聲音響度、連貫性和清晰度都較差。在得知湖北省腫瘤醫院有專業的食管發聲培訓后,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10月28日7時,盧先生從昆明坐火車出發,歷經23小時長途跋涉抵達武漢。他用手機打字告訴醫護人員:“一想到能學會說話,我就充滿了期待。”
此次培訓班上,像盧先生這樣從外地趕來武漢的學員還有不少,其中不乏年逾七旬的高齡患者。
湖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陳健介紹,全國每年新增“無喉人”約3000人,這個群體的發聲需求亟需社會關注。食管振動發聲是目前最經濟實用的方法,對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幫助“無喉人”重獲“新聲”,湖北省腫瘤醫院頭頸外科自2018年9月便成立了“新聲會”俱樂部,每年定期舉辦食管發聲培訓班。據不完全統計,該培訓班已累計招收學員108人,培訓人次達465人,眾多學員已學有所成,回歸正常生活。
今年的培訓班共有34名學員,教學時間為10月29日至11月2日,內容涵蓋醫護人員理論授課和食管發聲老師一對一實踐指導。接下來的一年,“新聲會”俱樂部還將在每季度舉辦一次食管發聲鞏固學習班,凡有需求的院內外患者均可免費參加。
(圖片由湖北省腫瘤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