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10月20日,在“中國鎮痛周”前夕,“關注慢性病疼痛,共建‘無痛’社區”全國媒體溝通會在京舉行。會上,來自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和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代表就社區中老年慢性病人群較常發生的疼痛問題、疼痛的典型病例、認知誤區及疼痛的科學管理等話題展開探討。
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主任醫師樊碧發介紹,來門診就診的中老年患者,疼痛發生多與慢性病密切相關,例如,因膝關節疼痛就診的老年患者中,50%左右都是骨性關節炎。此外,慢性病共病越多,疼痛風險越高,疼痛感也越強。“如果一位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和慢阻肺,其疼痛程度難以想象。”樊碧發說。
除了本身慢性病引發的疼痛以外,中老年人發生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的風險也較高。樊碧發介紹,伴有慢性病的患者發生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風險遠高于健康人群;糖尿病、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得帶狀皰疹后,感受到的痛感也更強。
秋冬季節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期。心血管疾病也是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與一般人群相比,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帶狀皰疹風險增加39%,同時,帶狀皰疹發病后短時間內,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增加。
“心血管疾病往往與’三高‘共存,導致免疫功能異常,從而誘發帶狀皰疹風險。”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高血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孫寧玲解釋說。需要注意的是,帶狀皰疹的疼痛容易與冠心病的疼痛混淆。孫寧玲強調,帶狀皰疹對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可能是致命性的。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會誘發冠心病患者血管閉塞和痙攣,導致冠脈狹窄的發生率變高,甚至出現猝死。
此外,糖尿病患者得帶狀皰疹的風險也不容小覷。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王紅介紹,與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帶狀皰疹風險增加26%。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皰疹后,帶狀皰疹后神經痛風險升高,且神經痛更為嚴重和持久。一旦罹患帶狀皰疹,還可影響血糖控制,造成糖尿病管理難度增加。
以疼痛為重要臨床癥狀的帶狀皰疹,在臨床上被誤診為其他疾病的概率也比較高。“帶狀皰疹是一種特別‘狡猾’的疾病,因癥狀表現多樣,具備較強的‘迷惑性’。”樊碧發說,“例如,頓挫性帶狀皰疹,疼了半天也不出水皰。”孫寧玲也提醒,“如果疼痛表現以胸痛、后背痛為主,特別是在身體左側部位,很容易跟冠心病、心肌梗死這一類疾病的癥狀相混淆。如果患者在心內科做完心電圖、造影檢查后沒有發現問題,需要盡快前往疼痛科就診,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老年人如何更好地管理慢性病,遠離疼痛威脅?王紅認為,在慢性病防治方面,要“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此外還要注意飲食均衡和保持適度運動。除了管理好本身慢性病以外,還需要積極預防其他共病發生。“例如,對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疊加的疼痛性疾病帶狀皰疹,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其發生發展,減少疼痛風險。在接種疫苗前牢記年齡、保護效力、禁忌證這3個關鍵詞,咨詢專業醫生后進行接種。此外,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還需要注意接種禁忌證,不能接種減毒活疫苗。”王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