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劉迅
通訊員 張璟祎
正常生活不受影響,可一運動就腿沒勁兒,一跑步就容易摔倒,13歲男孩性格變得內向。運動醫學專家抽絲剝繭,發現這是髕骨反復脫位。武漢兒童醫院骨科醫生手術為髕骨加裝固定帶,術后半年復診,男孩能跑能跳,重回體育運動。
一跑就摔跤
陽光男生變“宅男”
今年12歲的浩軒(化名)原本陽光開朗、酷愛運動。可近一兩年,他整日窩在家里不出門,身材變胖不說,性格也越來越內向,媽媽看了十分著急。
浩軒說,他在跑步運動時,總感覺腿不聽使喚,劇烈運動時膝蓋就疼,而且特別容易摔跤。久而久之,浩軒也不愿出去運動了。
媽媽王女士帶他看了不少專家,有醫生說是心理因素導致的,也有醫生說是生長痛導致的,始終沒能解決問題。今年2月,王女士得知武漢兒童醫院骨科開設兒童運動醫學門診,便帶著浩軒來就診。
髕骨頻繁脫軌
醫生手術給髕骨加綁帶
經過仔細查體,武漢兒童醫院骨科醫生陳小亮發現,浩軒的問題出在髕骨上。他在下蹲時膝關節有明顯的彈響聲,且髕骨不穩定,高度懷疑髕骨反復性脫出。
浩軒想起自己在2年前的一次意外,當時他打籃球時意外摔跤,膝蓋重重地磕在地上,也就是那次之后,他一跑步就感覺膝關節不舒服,就容易摔跤。
經過檢查,浩軒左側膝關節髕骨內側韌帶撕裂,外側完好。每次劇烈運動時,髕骨受力不均,這才反復脫出。醫患商量決定,進行手術干預。
陳小亮在關節鏡微創技術的幫助下,為浩軒的髕骨內側加了一條“綁帶”代替內側韌帶,同時對外側的韌帶進行了適當的松解,讓髕骨重新恢復平衡。術后第三周,浩軒就可以佩戴支具下地行走。術后三個月,浩軒已經可以參加慢跑等活動了。
10月15日,浩軒時隔半年回醫院復查,腿部得勁了不少,跑步運動也不容易摔跤了。困擾自己的麻煩解除了,浩軒也開朗了不少。
髕骨脫位專盯年輕人
專家建議把這些動作練起來
武漢兒童醫院骨科運動醫學亞專科主治醫師陳小亮介紹,該病在醫學上被稱為復發性髕骨脫位,通常是膝關節受到外力撞擊或扭轉時,髕骨(膝蓋骨)從正常位置滑出。
“髕骨脫位專盯年輕人。”陳小亮說,武漢兒童醫院每年約接診幾十例因髕骨脫位嚴重影響正常生活的患兒。青少年愛運動,運動過程中難免磕碰,這是不少髕骨反復脫位發病最主要的原因。此外,由于髕骨脫位大多能自行復位,易被患者忽視,未能及時進行干預治療,從而導致復發性髕骨脫位。
當因外傷導致髕骨脫位后如何處理呢?陳小亮說,當孩子運動過程中出現膝關節扭傷、膝關節疼痛、膝關節腫脹時,應立即停止膝關節的活動,使用夾板、綁帶等物品對膝關節進行簡單固定,以減輕疼痛并防止二次損傷。同時,盡快到兒童專科運動醫學門診就診,交由專科醫生進行診治和對癥治療。大部分首次急性創傷髕骨脫位是不需要手術治療,但是治療不當容易演變為復發性髕骨脫位,則需手術治療。
武漢兒童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沈先濤提醒,股四頭肌具有保護膝關節、增加膝關節穩定性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通過靠墻半腿、直腿抬高等來加強股四頭肌的肌肉力量,另外可練習單腿站立、平衡板練習等來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可降低髕骨脫位的發生概率。
此外,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要掌握正確的運動姿勢和技巧,避免過度扭轉和用力不當。在運動前需做好充分的熱身準備,參加籃球等高風險運動,佩戴合適的護膝。尤其有過髕骨脫位史的患兒,可以多騎單車、游泳等運動來保護膝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