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趙雪純
通訊員 覃麗萍 項婷 鄒馳
“你剛才說什么”“東西我放哪兒來著”“我不記得了”……兩年前,70歲的楊婆婆(化姓)出現記憶力減退,經常把這些話掛在嘴邊,隨著其癥狀逐漸加重,女兒帶她到中部戰區總醫院神經內科就診。在認知門診,該科副主任林瑯詳細詢問楊婆婆病情,經認知測評、頭顱核磁共振檢查、血液及腦脊液檢驗后確診楊婆婆為阿爾茨海默病輕度癡呆期。
經常忘記才做過的事情、才去過的地方,原來會做的菜也忘記了做法,甚至會忘記家里的門鎖密碼……70歲的楊婆婆近兩年來記憶力減退的癥狀逐步加重,體重也減輕了10多斤,引起了家人警覺,家人連忙將楊婆婆送至醫院檢查。“很多患病的老人,一開始并沒有明顯的癥狀,只是記憶力有些下降,被認為是年紀大了,老糊涂了,當病魔走近時,很可能連他們自己都察覺不到。”林瑯提醒,癡呆并不是自然衰老的必然結果,很多高齡老人依然能夠保持思維敏捷,而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仿佛有個無形的橡皮擦,逐漸擦去他們過往的記憶,甚至讓他們失去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家人要注意觀察老人在情緒和行為上的改變,如果出現上述癥狀,而又沒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就要引起重視,盡早去醫院進行專業檢查。所幸楊婆婆就醫及時,經檢查發現其為阿爾茨海默病輕度癡呆期,在入院接受改善認知等對癥治療后,目前患者病情穩定,出院后在醫生指導下繼續服用改善認知的藥物,定期在門診復診。
林瑯表示,科室接診的大多數患者都沒有像楊婆婆這樣幸運,他們來醫院時病情已進展到中重度,早期識別與干預仍然任重而道遠。“一旦出現癥狀便不可逆轉,如果沒有盡早進行干預,患者會逐步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拖著不治或晚治療,對患者及患者家屬都會帶來沉重負擔。”林瑯介紹,據《2023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數據及防控策略》顯示,目前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到2050年,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將突破4000萬。
林瑯指出,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在內的老年期癡呆多數是可防可控的,尤其在輕度認知障礙或更早階段,積極藥物治療能改善癥狀,還可以對防范疾病進展起到較好幫助。此外,林瑯提醒,老年期癡呆患者可能因為患病而感到自責,出現很多負面情緒,此時更需要家人和朋友的理解與關愛來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早期識別與干預、全病程管理,是延緩患者病情發展、改善后續生活質量、減輕家屬照料負擔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