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晏雯
通訊員 王敏 張全錄
14歲女孩被一種病菌折磨得痛苦不堪,她的左主支氣管被擠壓得只剩一條細縫,發燒、胸悶接踵而至,讓她飽受煎熬。一年來,她四處求醫,卻始終未能找到病因。直到10月8日,女孩經武漢市肺科醫院胸外科成功治療并出院,該科副主任劉小玉揭開了耐藥結核菌的神秘面紗,它的產生多與結核病不規范治療有關。
據劉小玉介紹,一年前,小姜(化姓)開始出現發燒、胸悶等癥狀,家人急忙帶她到當地醫療機構就診,很快就被確診為結核病。盡管小姜前后用藥約一年,病情未見好轉,反而有不斷加重的趨勢。
9月30日,小姜被緊急轉入湖北省內唯一的三甲呼吸疾病專科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經過一系列檢查,醫生們發現結核桿菌不僅侵犯了她的肺部,還形成了結核性膿胸,即胸腔壁被病菌侵蝕、化膿,繼而形成纖維板。更為嚴重的是,左主氣管周圍的縱隔也被結核菌侵犯,形成了膿包病灶,緊緊擠壓著左主氣管。在CT上,醫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左主支氣管已被壓成了一條細縫。同時,耐藥檢測也顯示,小姜感染的是更為難纏的耐藥結核菌,常規抗結核藥對它束手無策。
面對結核性膿胸、縱隔淋巴結核以及耐藥這三重難題,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胸外科專家劉小玉也感到十分棘手。他解釋,結核性膿胸的患者,整個胸腔內的組織都會相互粘連、錯位。手術刀一旦進入,很容易就會“迷路”。要條分縷析地分離這些粘連的組織,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大出血。另外,縱隔結核病灶緊緊包裹著左主支氣管,而病灶周邊更是布滿了大血管和中樞神經,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為了盡量減少創傷,劉小玉和團隊選擇了難度更高的單孔胸腔鏡手術方式,僅在肋間開了兩個3厘米左右的小孔,結核性膿胸病灶、縱隔淋巴結核病灶都被成功清除。術后,醫生又給她用上了最新的抗耐藥結核藥物。
經過一周左右的恢復,小姜的病情明顯好轉。10月8日,她達到了出院要求,只要堅持規范用藥,就能完全康復。
武漢市肺科醫院專家提醒,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慢性傳染性呼吸系統疾病。一旦發病,應該及時到專業醫療機構就診,并切記規范用藥。否則,很容易產生耐藥性,增加患者的病痛和治愈難度,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經濟負擔。
(圖片由武漢市肺科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