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鐘南山院士出席在廣州召開的首屆南山口腔醫學創新論壇,在接受專訪時鐘南山回應了自己的健康狀況:“身體現在很好,就是以前有痛風,伴隨著激發,有同一個部位的骨關節炎,骨關節炎(治療)時間花的比較長,現在基本都恢復了,除了下樓有點問題,其他什么問題都沒有了。”
對于日常工作開展,鐘南山也表示:“在醫院里也一直在工作。”
此前網傳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病重,7月17日,鐘南山回應媒體稱,因為痛風和感染出現病變,但康復得還不錯,只是走路有點困難。
6月28日,在廣州醫科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上,鐘南山也對“腿腳不便”傳言回應稱,目前患有痛風,心肝腦肺腎都還正常,沒有什么大事。
痛風到底有多痛?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發布的2023年版《痛風診療規范》顯示,痛風自然病程分為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急性發作期、發作間歇期和慢性痛風石病變期。
典型痛風發作常于夜間,起病急驟,疼痛進行性加劇,12小時左右達高峰。疼痛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紅腫,皮溫升高,觸痛明顯。癥狀多于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發作前多有誘發因素,多為飲酒、高嘌呤飲食、受冷和劇烈運動。
痛風好發于下肢,如足背、足跟、踝、膝關節,指、肘、腕關節亦可受累。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疼痛科主任陳輝在接受中新健康采訪時曾指出,關節內積液含有高濃度的尿酸結晶和炎癥因子,這些物質導致滑膜水腫、軟骨表面缺損的形成,再加上微小痛風石的磨損破壞作用。即使在積液吸收、消炎消腫后,關節內部組織結構也無法完全恢復到發病前狀態。
痛風逐漸年輕化
《2017年中國痛風現狀報告白皮書》顯示,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人數已達1.7億,其中痛風患者超過8000萬,而且正以每年9.7%的增長率迅速增加。
與此同時,曾被我們認為是“老年病”的痛風,也開始找上年輕人了。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成人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食養指南(2024年版)》(以下簡稱“《指南》”)提到,2018-2019年中國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數據表明,我國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癥患病率為14%,痛風患病率為0.86%~2.20%,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農村,沿海高于內陸。痛風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
值得注意的是,夏天是痛風的高發季節,這主要與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有關。“健康中國”公眾號發布的科普文章指出,夏季痛風發作更頻繁,主要與吃海鮮、喝啤酒,一次性攝入大量含果糖飲料,出汗量大但水分補充不足或不及時,室內空調溫度過低或身體離出風口距離過近等因素有關。
新聞綜合N視頻、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