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陳琳輝)入秋后,不少城市因為雷雨天氣加劇了空氣中過敏原的釋放與散播,多位醫生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近期“雷暴哮喘”患者增多,遇到雷雨天氣盡量少出門,少接觸過敏原。
“‘雷暴哮喘’是指在雷雨天氣中或緊隨其后出現的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或加重的現象,通常表現為胸悶、喘鳴、呼吸困難、咳嗽、流涕、打噴嚏等癥狀。這類患者往往是有哮喘病史、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炎或其他過敏體質的人。”9月22日,湖北武漢市肺科醫院呼吸四病區主任郭光云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雷暴哮喘”的好發季節在不同地區有所差異,一般發生在春季和夏秋季花粉或霉菌孢子濃度升高的時期。“雷暴哮喘”是環境因素和個體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發生取決于特定的人群加上特定的氣象和特定的環境條件。
“不少患者常常在出現劇烈咳嗽、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時前往醫院就診。”9月22日,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吳文思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提到,患者通常在雷暴開始后30分鐘左右出現咳嗽、喘息、氣促或胸悶等呼吸道癥狀,一般多為中至重度急性發作,可伴有眼、鼻及皮膚等部位的過敏癥狀,如眼癢、流涕、皮膚發癢皮疹等不適。在雷暴天氣后,醫院的急診科會迎來類似癥狀的患者。
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吳文思給患者診療。受訪者供圖
為何雷雨天要警惕“雷暴哮喘”?“雷暴天氣使花粉變成更微小的顆粒,更容易進入呼吸道。”郭光云解釋,雷暴發生后,花粉或霉菌顆粒可能被帶入云層,云層中的水分和閃電使這些顆粒爆裂,釋放出更小的微粒。這些微粒隨下降氣流或雨滴返回地面,并且能夠通過雷電的作用帶有電荷。空氣中花粉或霉菌過敏原濃度在雷暴過程中迅速升高,細小顆粒能夠被吸入小氣道,導致哮喘發作。經電離后的過敏原顆粒在下呼吸道黏附的時間更長,哮喘癥狀持續時間更長。
“哮喘和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患者的規范化治療是預防雷暴哮喘急性發作的有效措施。”福建省福鼎市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吳正琮9月22日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表示,建議患者在家中常備并隨身攜帶哮喘急性發作時所需的緩解藥物。如果出現呼吸急促、胸悶咳嗽等癥狀,可及時用藥,如使用布地奈德氣霧劑等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和沙丁胺醇氣霧劑等擴張支氣管藥物,能夠起效快,緩解氣管痙攣,癥狀不緩解或較重者需及時就醫。
吳文思提醒,季節更替期間是過敏高發季節。易過敏人群平常要注意天氣變化,遇到雷雨天氣盡量少出門,在家時關閉門窗,少接觸過敏原。外出時不僅要防護鼻腔,還要注重對面部、眼部的防護,回家后及時換衣服。日常可多攝入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通過戶外鍛煉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