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哎呀,晚上做夢太多了,睡眠不好,是不是身體有啥問題?先說結論:一個人是否健康,睡眠質量是否好,并不看是否做夢,也不看做夢的多少。
做夢是正常生理現象
做夢本身就是正常的睡眠生理現象,平均而言,大多數人每晚做夢大約2小時,而且,夢境可以發生在任何睡眠階段,其中,在快速眼動(REM)階段,夢是最豐富、最生動的。
你可能有這樣的感覺:早上醒來前常常覺得剛才一直在做夢,這是因為,在睡眠的后半夜(包括接近清晨醒來那段時間),快速眼動睡眠所占的比例更多,做夢的機會也更多。
那是不是每個人都會做夢?這個問題不敢確定。
是否有人這一輩子都從來沒做過夢?這個問題也不能給出明確答復,畢竟做夢這個事非常主觀,沒有客觀儀器能判斷這個人此刻正在做夢。不過,從目前科學家調查的人群數據看,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做夢本身,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只有噩夢才會影響睡眠
科學家們通過用多導睡眠圖監測對睡眠結果和分期的監測,結果發現,單純做夢本身并不會影響睡眠(也不會影響睡眠結構),但是噩夢是個例外。
需要注意的是,醫學上對噩夢(Nightmares)有更嚴格的定義,是指一種會讓你從睡眠中“驚醒”的噩夢。由于會醒過來,且常常會讓人不敢睡覺,因此,噩夢是會影響睡眠的。那種很緊張、很害怕但是不會驚醒的夢,被稱為“緊張夢”。緊張夢是正常的,通常也是良性的。
說到噩夢會影響睡眠,你可能會有點擔心:我曾做過這種噩夢;我家孩子也曾做過噩夢;這要緊嗎?
事實上,對孩子和成年人來說,偶爾做噩夢也是很正常的。雖然當晚會影響睡眠和白天的狀態,但只要不頻繁,都不用擔心。
出現這些情況需要就醫
但是,如果你有以下情況之一,就建議看醫生了:噩夢一周不止發生一次;噩夢會影響你的睡眠、情緒和/或日常活動;噩夢開始的同時,你開始使用一種新的藥物。
要知道,頻繁噩夢會造成睡眠不足,且會出現焦慮,害怕睡眠,主動減少睡眠。而睡眠剝奪又會讓睡眠期間的快速眼動期反彈(變更多),繼而導致更多的噩夢,進入惡性循環。
所以,這個時候,不要硬扛,建議看專科醫生,目的有兩點:一是評估頻繁做噩夢的潛在原因,有些原因是可以治療的;二是治療噩夢這個癥狀本身,減少噩夢發生的頻率,減少對生活的影響。
那為什么很多人會感覺夢多的時候,沒睡好,白天狀態不行呢?
這個時候,夢多本身不是原因,需要先拋開夢的問題,而是直接從“睡眠不好、白天狀態糟”開始找原因。比如,睡眠環境變了,身體不舒服了,情緒最近變了(比如焦慮、抑郁),最近服用了某些藥物(包括保健品、中草藥),以及有某種特殊的睡眠障礙。
如果我們經常做噩夢、夢境中出現身體疼痛或傷害等,這些現象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心臟病患者更有可能出現呼吸問題,會導致大腦供氧量降低,引發噩夢。
據統計,心律不齊導致做噩夢的幾率增加3倍,胸悶、胸痛導致做噩夢的幾率增加7倍。
低血糖如果夜間低血糖發作,可能會在凌晨驚醒,伴有做噩夢、出汗、心悸、手足顫抖等情況。
睡眠呼吸暫停又稱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臨床表現為夜間睡眠時打鼾,并伴有呼吸暫停和白天嗜睡。睡覺時如果時常出現呼吸暫停等情況,會使人感覺胸悶,從而引起噩夢。
5個習慣改善失眠多夢
睡前最好不吃東西。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稱,睡前吃零食會使大腦更活躍,易做噩夢。建議睡前1小時就不再吃東西,同時避免攝入過多的咖啡因飲料,盡量戒煙限酒。
臥床時間不要太長。最好等困了再上床,不要在床上看電視、看書或干別的事。早上也不要賴床,醒了之后就及時起床。
增加體力活動多做運動,如做操、跳舞、打太極拳、練瑜伽等,有助于減輕入睡困難、加深睡眠,但睡前兩小時不要劇烈運動。
營造舒適睡眠環境保持臥室的溫度適宜、通風良好,并保持相對安靜。使用舒適的床墊和枕頭。
學會釋放壓力工作壓力大的時候,主動調節不良情緒,避免長期精神壓抑或過度緊張等??稍谒俺槌?-10分鐘冥想,釋放壓力。
新聞綜合科普中國、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