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趙雪純
通訊員 丁燕飛 鄭子衿
“第一次到診室,我是哭著進去的,一路走來提心吊膽,直到抱著寶寶的這一刻,瞬間覺得踏實了!”9月19日,出生體重僅980克的早產兒月兒(化名)終于要出院回家,媽媽王女士(化姓)激動地道出心聲。此前,母女二人經歷宮角妊娠、28周早產、先天性食管閉鎖等一道道生命考驗,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護的全力救治下,終于闖過“生門”,平安相遇。
孕媽28周提前破水,寶寶又遇兇險食管瘺
35歲的王女士家住天門,因患有先天子宮壁薄癥,幾次懷孕都沒能如愿。去年,王女士成功懷孕,卻在孕6周時在當地查出了宮角妊娠,醫生稱這種異位妊娠比較危險,建議轉診。王女士很恐慌,來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兒醫院咨詢,雖然幾個檢查結果都卡在“臨界值”,但她還是堅持選擇保胎。
王女士說,孕期里的她小心翼翼,按醫囑定期孕檢,但在孕28周時突然“破水”,寶寶提早出生,體重僅980克。
呻吟、吐沫、呼吸急促……寶寶情況非常兇險,當即被送到新生兒科,緊急給予呼吸機支持治療。更嚴峻的考驗也隨之到來,醫護給寶寶做胃管置入時,發現患有先天性食管閉鎖。兒科主任趙東赤立即聯系胸外科、小兒外科、醫學影像科、超聲醫學科、手術部、麻醉科等多學科會診。
“食道閉鎖是一種罕見的發育缺陷,發病率僅1/3000—1/4000,該病會造成食管隔斷、無法進食,食道殘端與氣管、支氣管相通形成食管支氣管瘺,影響呼吸系統,若不盡快手術,新生兒隨時可能夭折。”胸外科副主任醫師程尼濤會診后表示,該疾病十分兇險,加上早產兒敏感脆弱,救治難上加難。
嬌嫩食管內做手術,多學科醫護帶寶寶闖過“生門”
7月16日,寶寶接受了人生的第一次手術。面對小嬰兒嬌嫩、薄如蟬翼的食管,胸外科醫生使用微型器械謹慎操作。經過緊張奮戰,團隊成功完成食管瘺的結扎和食管修復。
術后,在“臨時爸媽”的精心呵護下,寶寶一點點好轉。“14天后撤了呼吸機,寶寶也能自主進食了。”管床醫生魏聰介紹,現在寶寶矯正胎齡36周,體重已長到2.1公斤,一次吃奶量也達到36毫升,總體上恢復得不錯。
9月15日,寶寶從NICU轉入普通病區,回到了父母身邊。“從最開始查出子宮狀態不好,到好不容易懷孕、保胎、早產,這一路走來提心吊膽,直到抱著女兒的那一瞬,終于放下心來。”她說,因為自己很想當媽媽,所以也一直積極配合醫生。在中南醫院醫護團隊的照顧下,母女倆渡過了難關。
9月19日,寶寶恢復良好,達到出院標準,王女士及丈夫給她取名“月兒”。
趙東赤主任表示,28周的早產兒做外科手術不多見,能成功存活得益于醫院多學科的團結協作和科學化的決策。“現在寶寶狀況良好,沒有出現并發癥,她也進入正常的生長發育過程,這是家長以及醫務人員最開心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