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曹洋
通訊員 周珊
29歲男子因高強度運動引發雙膝腫痛,就醫后被發現患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經精準診斷與靶向治療,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醫生提醒,市民注意常規檢查,出現不明原因癥狀時盡早就醫檢查。
譚先生(化名)患高尿酸、痛風多年,一直嚴格遵醫囑規律服藥,病情控制穩定。7月初,他與友人相約登山后又參加了一場羽毛球賽,高強度運動引發了雙膝關節半月板及韌帶損傷,以致無法正常行走,譚先生緊急就醫被診斷為痛風性關節炎,及時接受了月余治療后關節疼痛有所好轉。但蹊蹺的是,他的白細胞指數反升不降。沒過多久,雙膝關節腫痛反彈、下蹲、起立困難伴低熱等種種不適接踵而至。為明確診斷,譚先生來到長江航運總醫院·武漢腦科醫院感染科尋求診治。
及時完善必要檢查后,接診的主治醫師張少軍調整了抗感染、止痛等治療方案,經過五天對癥治療,譚先生的膝關節腫痛消失,恢復正常行走,可白細胞值在稍有下降后再次升高至正常值上限的3倍。經進一步檢查提示,血液幼稚階段細胞增多,醫生推測譚先生可能患上了“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這是一種由指定染色體易位形成的PH染色體及BCR/ABL融合基因異常導致的、影響血液及骨髓的惡性腫瘤,一般分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變期。慢性期雖進展緩慢,但由于癥狀不明顯常容易被忽視,一旦進入加速期或急變期,則會急速惡化,后果不堪設想。
該院感染科主任雷君立團隊為譚先生商討應對方案,進一步完善骨髓細胞形態學、融合基因等檢測,精準應對了接診醫師的診斷。目前,譚先生已經接受了一周的對癥靶向藥物治療。經過復查,他的白細胞明顯下降,但并未出現明顯副作用。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發病高峰在40歲左右。超過85%的患者發病時處于慢性期,部分患者無任何癥狀,只因查體或偶然發現血常規異常或脾大。”雷君提醒,日常持續做好常規檢查的同時,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代謝亢進、乏力、消瘦、低熱、盜汗、關節痛、左上腹飽脹、牽引感等不適,甚至上消化道出血等組織浸潤癥狀,特別是出現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時,即便沒有任何癥狀,盡早完善骨髓穿刺檢查,排除血液系統疾病的可能。
如想了解更多健康相關知識,請掃碼加入新聞內科交流2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