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趙雪純
通訊員 荊彤 肖濟陽
老人外出旅游,一跤“摔廢”了左肩關節,不僅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肱骨頭還與肩胛盂脫位。老人立即回漢,來到武漢市第四醫院手、顯微及修復重建外科中心,醫生為他進行了“反式全肩關節置換術”,成功重建肩關節。
兩周前,64歲的熊婆婆(化姓)和家人一起去恩施利川避暑旅游,可沒玩兩天,便在景點一跤摔傷了左肩。疼痛難忍、不能活動,熊婆婆被家人送到當地醫院,檢查顯示有左肩關節骨折合并關節脫位。醫生告訴她必須手術。第二天熊婆婆和家人回到武漢,來到武漢市第四醫院手、顯微及修復重建外科中心找到了邢丹謀教授。
肩關節是一種球窩關節,肩胛骨的球形凹陷恰好包裹著球形的肱骨頭,再加上肩關節附近的關節軟骨、肌腱、韌帶、關節囊和肌肉的“合作”,為肩部活動提供支持和穩定。邢丹謀介紹,患者左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肱骨頭與肩盂間的盂肱關節脫位,且骨折破碎情況嚴重,幾乎喪失了血液供應,即使進行復位內固定手術,后期肱骨頭壞死的概率非常大,造成肩關節長期疼痛以及活動受限,所以肩關節置換手術是最佳選擇。
熊婆婆的肩關節破壞嚴重,結構發生了改變,需要做“反肩關節置換術”。反肩關節置換,就是把“頭”“窩”的位置對調,這么“反著裝”可以更好地發揮肌肉張力,使肩關節恢復運動功能。邢丹謀介紹,患者骨折后關節骨質破壞嚴重,應盡量減少對患者骨質的影響,同時為后期的翻修手術提供便利,選擇適配的假體是關鍵。手外一科負責人任東和邢丹謀教授、王歡和肖濟陽等團隊醫生與患者進行了病情分析和溝通,決定選用一款剛進入國內不久的全生物型假體,做全生物型反肩置換手術。
9月初,邢丹謀教授與團隊醫生為熊婆婆實施手術。術中,他們按照原有的解剖結構清除關節軟骨面,安裝基座和球頭,最大限度保留關節盂、頸的骨質。隨著關節假體安裝固定完成,老人的左臂即可在醫生幫助下抬起。
手術后熊婆婆從醫護人員口中得知,醫院正在開展“愛傳遞”護具漂流志愿服務,可以通過手機在“愛傳遞”志愿項目平臺上提交申領申請,在護士長萬金的幫助下,術后第二天她便申請到了合適的肩關節護具。目前,熊婆婆正在住院恢復中。
更多資訊請掃碼加入新聞骨科健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