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 趙雪純
通訊員 郭娟娟 夏瑞 丁燕飛
“謝謝中國醫生救了我的命!”8月27日,剛剛出院的阿爾及利亞產婦迪妮卡(化名)為中國第28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漢什拉隊的麻醉醫生連連點贊。一周前,她在手術中突然昏迷休克,生命岌岌可危,中國醫生連夜緊急馳援,準確找到病因并挽回了她的生命。
當地時間8月20日凌晨4點,漢什拉隊的中國麻醉醫生、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副主任醫師陳鋒在睡夢中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來者是漢什拉婦產醫院的司機,他慌忙求助:有一名急診患者在手術臺上昏迷,需要立即處理,但臺上的醫生們束手無策。雖然當晚并非陳鋒的值班時間,但意識到事態緊急,他毫不猶豫地跟隨司機趕往醫院。
抵達手術室后,陳鋒了解到,患者在接受麻醉后僅3分鐘便開始出現惡心、嘔吐和呼吸急促等癥狀,且已陷入昏迷狀態,血壓和氧飽和度不斷下降,情況十分危急。手術醫生確認產婦沒有發生術中出血等常見引發血壓下降的原因,由于癥狀在手術開始前即已出現,手術團隊暫時排除了羊水栓塞的可能,初步懷疑可能與麻醉有關。
擁有三十年麻醉經驗的陳鋒立即展開評估,他首先排除了麻醉平面過高和出血的可能性,但在檢查患者的球結膜時,發現嚴重充血和水腫,這一癥狀讓他立刻懷疑是過敏反應。陳鋒剪開手術衣,發現患者的四肢皮膚上出現大片紅斑和密集的丘疹,立即做出“過敏性休克”的診斷,并啟動了嚴重過敏性休克的綜合搶救治療。經緊急處理,患者的血壓和氧飽和度迅速恢復了正常,此時,當地手術團隊也注意到了紅斑和小疹子,連聲佩服中國醫生的醫療技術。
陳鋒解釋,盡管麻醉藥物的過敏反應發生率極低,如局部麻醉藥如利多卡因的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全身麻醉藥物如異氟醚、丙泊酚、肌松藥等的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十,但一旦發生,后果可能極為嚴重。特別是在麻醉狀態下,患者由于感官受限、表達能力減弱,過敏性休克的診斷更加困難,術中休克和低血壓也往往容易與手術并發癥混淆。因此,臨床醫生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及時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決策,才能挽救患者生命。
據了解,非洲阿爾及利亞漢什拉婦產醫院地處偏遠,中國醫療隊的隊員們秉持“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精神,不畏艱難,勇敢承擔起每一次救治任務,憑借高超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至今已處理了多個緊急、危險病例,為患者帶去生的希望,廣受當地醫生、百姓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