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第一周是第33個世界母乳喂養周,今年的主題是“縮小差距,全面支持母乳喂養”,國際社會、世界多國都在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喂養。
◆ 目前我國新生兒低出生體質量、出生缺陷兒、巨大肥胖兒的發生率仍居高不下。而母乳喂養能為嬰兒提供健康生長發育所需營養,它對嬰兒營養和健康的益處可以延續到成人期,包括改善體格發育,降低兒童期感染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的發生,預防營養缺乏,降低兒童期和成人期肥胖和慢性病的風險,促進兒童的認知行為、體質與運動的發育。此外,還具有經濟方便、增加母子感情交流,降低母親產后抑郁及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發生等諸多優點。
◆ 在母親營養不均衡的情況下,母乳依舊是新生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作為母親要及時調整飲食結構,必要時尋求醫學支持。
近日,準備懷孕的李女士來到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做備孕優生檢查。李女士身高166cm,體重達80公斤,出現血脂、糖代謝異常、脂肪肝等肥胖問題。她說,婚后自己的體重和幸福感同時上升,蜜月期間吃燒烤、油炸美食,喝奶茶、啤酒,而且少運動,工作期間也是常用奶茶、咖啡等緩解焦慮、提神,結果一發不可收地胖起來。
目前我國新生兒低出生體質量、出生缺陷兒、巨大肥胖兒的發生率仍居高不下。而母乳喂養能為嬰兒提供健康生長發育所需營養,它對嬰兒營養和健康的益處可以延續到成人期,此外,還具有經濟方便、增加母子感情交流,降低母親產后抑郁及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發生等諸多優點。
女性的身體健康和營養狀況與孕育、哺育新生命,培養健康的下一代密切相關。
8月第一周是第33個世界母乳喂養周,今年的主題是“縮小差距,全面支持母乳喂養”,國際社會、世界多國都在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喂養。《“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改善優生優育全程服務,加強孕前孕期保健服務,提高出生人口質量。國務院2021年發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進一步強調應加強孕前保健,將預防關口前移。
目前,孕前檢查及孕期檢查發現,育齡婦女超重、肥胖等亞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膳食攝入不合理,運動不足,能量過剩、微量元素缺乏的現象較為普遍,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母嬰近期和遠期的健康。
哺育健康的下一代,要做哪些準備
保證孕育質量:孕前應將體重調整至正常范圍,即BMI為18.5~23.9kg/m2。同時應該有體質量分析,確保健康和營養狀況良好。要特別關注葉酸、碘、鐵等重要營養素的儲備。至少應從計劃懷孕前3個月開始每天補充葉酸400μg~800μg,堅持食用碘鹽,每天吃魚、禽畜瘦肉和蛋類共計150g,每周至少攝入1次動物血或肝臟。孕期需根據胎兒生長速率及母體生理和代謝變化適當調整。孕早期胎兒生長發育速度相對緩慢,孕婦所需營養與孕前差別不大。孕中期開始,胎兒生長發育逐漸加速,母體生殖器官的發育也相應加快,營養需要增加,應在一般人群平衡膳食的基礎上,適量增加奶、魚、禽、蛋和瘦肉的攝入,堅持食用碘鹽,合理補充葉酸和維生素D、鈣劑、鐵劑,以保證對能量和優質蛋白質、鈣、鐵、碘、葉酸等營養素的需要。
鈣和維生素D:現代人普遍戶外活動少,維生素D等微量營養素的缺乏在部分人群中是存在的。目前認為血清25-(OH)D是反映機體維生素D代謝的重要指標,根據這一標準,推測全球有近10億人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高危人群包括新生兒、嬰幼兒、孕婦、乳母、老年人等。
母乳中維生素D相對不足,12月齡以內的嬰兒均需補充維生素D,新生兒出院后即可根據醫囑開始補充,和媽媽一樣,小朋友每日也需要適量的戶外陽光照射。
維生素D缺乏致佝僂病和骨質疏松,還會影響免疫、生殖、內分泌等,與多種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皮膚疾病、腫瘤等密切相關。天然食物中維生素D的含量較低,動物肝臟、蛋黃、奶油中相對較高。人體皮膚經紫外線照射可以合成維生素D,女性平均每天接受陽光照射10~30分鐘,所合成的維生素D基本上能夠滿足身體的需要,但陽光和紫外線的強度受地域和季節的影響,建議冬春季面部和雙上臂暴露于陽光下需20~30分鐘;夏季暴露部位較多陽光下10分鐘左右即可;生活在高緯度地區,冬季缺乏陽光或戶外活動不足,不能通過日光合成維生素D的婦女,可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10μg/d。
母親營養要均衡:營養不良哺乳婦女分泌的乳汁質量和數量都可能受到影響。如果母親缺乏微量元素,母乳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可能會降低。然而,只要維持新生兒正常吸吮,輔以產后適宜的營養補充,繼續產奶,母乳會逐漸均衡,滿足小朋友的正常生長發育。特殊情況,需要由醫療保健機構判斷是否有醫學指征,喂哺除母乳以外的其他食物或液體。如果寶寶已經超過6個月,那除母乳以外,可以開始添加其他食物,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6月齡內應純母乳喂養,嬰兒營養缺乏這樣做
母乳喂養能夠完全滿足6月齡內嬰兒的能量、營養素和水的需要,且6月齡內的嬰兒應給予純母乳喂養。目前國內外對于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癥的預防尚無統一方案。新生兒都在出生時接受維生素K0.5~1mg以預防新生兒出血癥。對于是否要在滿月再補充一針,要結合產程及新生兒病程,由接診醫療機構新生兒科醫生給予治療意見。
任何新生兒的營養計劃都應當包括營養狀態的監測和評估,這需要營養生化學和新生兒臨床醫學兩方面的知識。對于健康的足月兒,只需定期測量新生兒的體重、身長和頭圍,評估生長發育速度是否正常。對于早產兒和患病的新生兒除體格發育測量指標外,還應包括血液生化指標和骨骼礦化的指標。
定期測量體重、身長和頭圍的變化,并計算他們的增長速度是重要的臨床監測指標。生長曲線是監測新生兒出生后生長模式必不可少的工具,每個新生兒應定期測量并在生長曲線上記錄個體的生長軌跡,有助于識別伴有生長不足或生長過度的個體,對其營養攝入和喂養選擇進行及時調整。
母乳喂養學問多,準爸媽需要這樣做
為保證孕育質量,夫妻雙方都應做好充分的孕前準備,使健康和營養狀況盡可能達到最佳。目前我國婦幼機構均可為備孕夫婦提供免費的孕前評估,同時夫妻應該提前關注相關營養、健康生活方式,特別關注葉酸、碘、鐵等重要營養素的儲備,確保孕育健康。相關知識建議咨詢產科醫生。
建議夫妻雙方每周測量體重,合理安排膳食和活動,健康孕婦每天應進行不少于3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
母乳喂養對孩子和母親都是最好的選擇,夫妻雙方應盡早了解母乳喂養的益處,孕期學習正確哺乳的方法,為產后盡早開奶和成功母乳喂養做好各項準備。
哺乳的錯誤營養觀念:常見錯誤營養觀念有“母乳看著清湯寡水,不夠稠,沒營養”“吃母乳一會兒就餓,吃奶粉能頂很長時間,營養充足”“夏季氣候炎熱,嬰兒需要喝水,避免上火”“母親血糖高,母乳糖高,對孩子不好”……
乳房最初產生的乳汁稱為初乳,雖然量少,但足以滿足新生嬰兒所需。分娩幾天后,初乳轉化為成熟乳,成熟乳又分為前奶和后奶,前奶是在每一次哺乳開始時分泌的乳汁,提供蛋白質、乳糖、水和其他營養物質。故嬰兒在6個月之前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即使在炎熱氣候亦是如此。后奶是在每一次哺乳后期產生的較白的乳汁,后奶中含有比前奶更多的脂肪,脂肪提供能量。因此保證嬰兒獲得前奶和后奶非常重要。當嬰兒同時吃到前奶和后奶時,也就吃了一頓完整的“飯”,包括其需要的全部營養包括水分。
母乳是新生兒最理想的食物,國內外指南均推薦無母乳喂養禁忌證的孕糖產婦進行至少6個月的純母乳喂養,新生兒生長發育監測數據也證明:堅持純母乳喂養的孕糖母親分娩的新生兒出生體重及生長發育與其他健康新生兒無差異。
在民間,產褥期也稱為“月子”。產后月子飲食常被過分重視,月子期間往往過量攝入肉類和蛋類,以致能量和脂肪攝入過剩。許多地區月子風俗甚至還保留著不同的食物禁忌,如不吃或少吃蔬菜、水果、海產品等,容易造成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滿月過后又一下子恢復到普通人飲食,不利于嬰幼兒從母乳獲得均衡營養。
乳母的膳食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食物組成的平衡食譜,除保證哺乳期的營養外,乳母的膳食還會影響乳汁的滋味和氣味,對嬰兒未來接受食物和建立多樣化膳食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乳母的心理及精神狀態是影響乳汁分泌的重要因素,哺乳期間保持愉悅心情可以提高母乳喂養的成功率。堅持哺乳、適量的身體活動,有利于身體復原和體重恢復正常。相關知識建議咨詢產科醫生。
父親的長期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的營養問題:父親的營養指標是否也會影響新生兒的健康?答案是肯定的。
父親若長期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影響自身的健康,比如吸煙影響葉酸、B族維生素的吸收,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血糖、尿酸、血脂等異常,導致精子畸形的風險增加,影響胎兒健康,增加胎停育、胎兒結構異常的風險;孕期父親不健康生活方式肯定影響孕媽媽,比如不健康飲食結構、陪著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孕媽媽因為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需要丈夫的陪伴和幫助及情感支持,如果缺乏可能帶給孕媽媽身體及心理的傷害,從而影響孕媽媽及腹中胎兒;孕后及產后父親恢復吸煙等,以及國內有滿月酒宴、百日酒宴習俗等,增加媽媽被動吸煙的風險,其中的尼古丁可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同樣,酒精、茶、咖啡中的咖啡因可以造成嬰兒興奮,影響嬰兒睡眠及精神、運動能力發育。
(解放軍總醫院婦產醫學部派駐第三醫學中心婦產科 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