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6個月樂寶寶在同濟接受腎移植手術,成為國內年齡最小體重最輕的腎移植受者。(同濟資料圖片)
器官移植是治療各類終末期器官衰竭的有效手段,被譽為外科學“皇冠”。在武漢,有兩家醫院的器官移植猶如皇冠上兩顆璀璨的寶石,各放異彩,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成為當之無愧的移植技術領域“雙塔”。
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武漢協和、同濟,近距離感受到一個個垂危生命,是如何在此上演生命奇跡,同時也探尋到醫者仁心背后,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協和醫院
心臟移植成常規手術
協和創新諸多國內國際紀錄
湖北日報訊(記者余瑾毅、通訊員聶文聞)經過前期檢查、診斷,8月16日,心臟瓣膜病重度心衰患者李明(化名),將在協和醫院心外科董念國教授團隊努力下,實施原位心臟移植手術。
協和醫院心臟移植例數已連續4年穩居全國第一;心肺、心腎、心肝等心臟聯合其它臟器移植全國數量最多;兒童心臟移植數量連續10年占全國總量40%。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心臟移植,其30天、1年、3年和5年的術后生存率均高于國際報道。
該院移植中心主任董念國介紹,1993年協和完成中南地區首例心臟移植,患者存活了28天。2003年,完成中南首例心肺聯合移植,患者存活超過1年。這為協和心臟移植打下基礎。
2008年下半年,該中心連續6例心臟移植全部存活。在心臟移植領域,全國各大醫院能達到兩位數并不多。2009年協和已完成11例。此后,協和便以每年10至20例的速度上升。2014年至2017年,協和心臟移植分別完成84例、102例、100例和95例,數量領跑全國。心臟移植已成為協和治療終末期心臟病的常規手術。
該院還創新諸多國內國際紀錄:亞洲年齡最小、體重最輕的心臟移植——一名僅3個月、體重3.75KG的嬰兒;年齡最大的心臟移植——一位76歲高齡的老人。國內首例心肝聯合移植手術——一名26歲年輕人,患終末期心臟病伴肝硬化肝衰竭。該院還在國際上首創終末期先心病伴粗大側枝——雜交心臟移植手術,簡化了手術程序,提高了成功率。
不同尋常的付出和探索
協和心臟移植領跑全國的背后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余瑾毅 通訊員 聶文聞
數據是冰冷的,客觀的,可對每一名患者,都是一次生的希望。一個個閃光的數據,背后必是不同尋常的付出和探索。
擴大供心標準
對終末期心臟病患者來說,他們的心跳可能隨時停止。然而,供心極度缺乏。在協和器官移植中心,常年等待供心的患者約10人,平均等候時間約為20天。可很多人等不到供心到來,已失去生命。
董念國沉重地說,國外有心室輔助裝置,相當于“人工心臟”,病人可以裝上這種裝置從容等待供心??芍袊鴽]有,因為該裝置需百萬元,普通患者難以承擔。
每一顆供心都彌足珍貴,在供心緊缺的當下,能否擴大供心標準?董念國把目光投向邊緣供心。
“邊緣供心并不是盲目地使用,也有原則。”董念國介紹。通常醫生會選用年輕的、質量好的供心,且通過特殊的心肌保護方法保護供心,一般用于不馬上移植就危及生命的邊緣受體。
2008年至今,協和已完成300例邊緣供心的移植,挽救了那些“等不起”的患者。結果表明,使用邊緣供心的移植,與常規供心在移植效果上相當。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別為90%、86%、84%,均高于國際水準。
延長供心冷缺血時間
一顆供心置于低溫器官保存液中的冷缺血時間在4小時以內,以保證臨床心臟移植的療效。這就意味著,從取心到植入患者體內必須控制在該時間段。
董念國介紹,國外器官轉運是專機專線,且采用就近使用原則。而在我國,醫生要借助民航、高鐵、汽車換乘,路途耗時太多,供心冷缺血時間過長,導致很多供心被浪費。
董念國說。每一顆供心,都是移植中心的取心組奔赴各地與時間賽跑得來的。去年一年,取心組的取心里程可以繞地球五個半圈。
協和決心打破常規,改進供心保護方法,細化到保存液毫升數、用冰塊還是冰渣保存,將供心冷缺血時間延長為6-8小時。對所有供心的評估,舉全科之力,以集體智慧來決定是否采用。
事實證明,6-8小時冷缺血供心與4小時以內冷缺血供心在術后恢復,及中遠期的生存率上并無太大差異,同時創下冷缺血時間長達10小時成功使用紀錄。
一改常規機械輔助模式
一天,董念國守在一位剛做完移植手術的患者床前。2小時過去了,原以為患者能平穩度過,沒想到患者突發室顫。董念國電擊治療后,患者好轉,可1-2分鐘后又開始室顫。如此反復5次,董念國知道這是臨終前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通常,對待這樣的情況,醫生會為患者裝上體外膜肺氧合(ECMO),以機械輔助患者心跳。然而裝ECMO最快需要45至60分鐘,患者根本等不起。董念國急中生智,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大膽地決定改用10分鐘內即可裝好的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裝置,很快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下來。
董念國說,和ECMO相比,IABP創傷小,并發癥少,操作更簡便。如今,全國絕大多數移植中心均采用了協和經驗。
同濟醫院
同濟器官捐獻例數國內領先
湖北日報訊(記者余瑾毅、通訊員常宇)8月15日下午,45歲的尿毒癥患者魯民(化名)在同濟醫院成功接受腎移植手術。主治醫生說,若恢復順利,魯民再也無需長期透析,生活將步入正軌。
同濟醫院自1979年成立器官移植研究所以來,至2018年上半年,該研究所累計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DCD)662例。其中,2015年到2017年均居全國前四。
研究所所長陳知水介紹,2010年僅有一名捐獻者,2013年有45名捐獻者。2014年起,捐獻者漸多起來。到2016年,該院已有140人捐獻器官,2017年達170人,今年預計突破200人。
從全省來看,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同濟醫院器官捐獻例數分別占全省37.8%、34.3%和33.3%,在省內遙遙領先。
據統計,該研究所自2010年11月完成首例DCD腎移植,至2017年底已累計完成DCD腎移植1298例次,位居全國第一。其中,2015年到2017年連續三年排名年度全國第一?;颊?年、3年生存率分別達95.9%、92.6%,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截至目前,該所DCD腎移植例數在全國醫院中首破6000例。
該研究所從2010年開始,短短7年實施了671例次肝移植,居國內前列。DCD肝移植受者1、3年存活率分別為91%、85.1%,高于美國同期水平。
破解移植難題
同濟首創高效器官捐獻運行體系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余瑾毅 通訊員 常宇
阻礙器官移植最大瓶頸是器官來源短缺。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在國內首次建立了一套器官捐獻運行體系,該體系涵蓋家屬溝通、器官獲取、病理檢測等,得益于該體系的穩定和高效,該所DCD移植快速增長,無數患者重獲新生。
心理學首次應用于器官捐獻
2017年,我國DCD達到5148例,捐獻數量連續2年保持亞洲第一,僅次于美國。
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臨床部副主任蔣繼貧說,實踐中捐獻成功率并不高,入土為安的觀念仍根深蒂固,捐獻者的個人意愿不一定能被家屬遵從,要保證捐獻成功率勢必要了解家屬心理。
有器官捐獻協調員坦言,每完成一例器官獲取,都要難過良久。
該研究所在國內最早將應用心理學理論應用于捐獻協調工作,器官捐獻協調員需學習心理學知識,了解潛在器官捐獻者家屬心理活動及行為特點,以共情為基礎與患者建立關系,重點協調影響決策的家庭成員,幫助捐獻者家屬認識、接納器官捐獻。
基于心理學的應用,該研究所器官捐獻成功率、捐獻例數逐年提升。
專職隊伍保障器官質量
器官移植,不只是一臺手術,還包括器官獲取手術。業內人士說,高水準獲取器官,移植手術就成功一半??蓢鴥纫浦仓行模捎谌狈y一規范的行業標準,導致獲取器官的水準參差不齊,器官棄用率高,缺血時間長,令人心痛。
同濟在國內率先成立了專職器官獲取團隊,5人隊伍中,主刀1人、助手4人。器官的冷缺血時間越短越好,從捐獻到移植過程中,需要爭分奪秒,才能更好拯救生命。專職獲取團隊實施7天×24小時值班制,只要獲得器官信息,該團隊確保10分鐘內響應,20分鐘內集結出發或到位。
陳知水說,由于同濟制定標準化器官獲取流程,器官獲取成功率及器官質量得到有效保證。以2016年為例,專職團隊共完成器官獲取205臺,獲取肝臟182個、腎臟393個,遠距離運送器官46次。
病理活檢確保移植效果
對每一例器官捐獻而言,只有良好的捐獻效果,才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陳知水介紹,供體質量影響著器官功能和患者術后的生存率。雖然在器官獲取前所有捐獻者均進行嚴格捐獻篩查、器官質量評估,但在移植過程中,無論是病史還是實驗室影像學檢查,均不能100%預測器官移植后的功能狀態,也無法早期發現供肝、供腎的潛在病變,病理活檢是最可靠的手段。
同濟率先在國內建立了獲取器官病理活檢標準化流程,有別于和國內其他醫院僅對高齡、高危疾病捐獻者供體活檢不同,在同濟,成人供體無論年齡、病史均需活檢。
2013年至今,該院共完成供腎的快速病理活檢912例,因供腎病理不達標棄用腎臟61個,挽救外觀異常腎臟6個,篩除嚴重病變肝腎31個。完成顱內腫瘤的快速病理活檢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