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訊 武昌區青魚嘴社區醫生陳朝艷每周進入社區隨訪問診,十年來未曾中斷,居民親切地稱她為“夏天的蒲扇,冬天的棉襖”。
而在十年前,陳朝艷剛做家庭醫生時,很多居民對上門隨訪并不理解,常吃“閉門羹”,但如今,陳朝艷已為社區7000多位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社區很多老人看到她就像看到自己的女兒一樣親切。
陳朝艷十年如一日堅持為人民服務,并且樂在其中,這背后是什么支撐著她?14日下午,陳朝艷參加由武漢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和長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第217期市民大講堂活動,講述一名社區醫生平凡而又深刻的故事。

7月14日,陳朝艷做客市民大講堂,講述社區行醫十年如一日為民服務的故事。記者劉斌 攝
小時候的家庭經歷讓她立志從醫
看到社區老人就像看到自己的外公外婆
家庭醫生的概念來自于英國,但不同于發達國家只有富人才能專享的家庭醫生服務,在我國,社區全科醫生是基層醫務工作者,承擔的主要工作是上門隨訪,入戶健康體檢,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提供公共衛生服務。
14日下午的市民大講堂活動現場,陳朝艷登上講臺的那一刻,臺下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臺下就座的主要是青魚嘴社區居民,有不少頭發花白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陳朝艷走家串戶,是他們家中的“常客”。陳朝艷在講臺中間站定,向大家深鞠一躬說:“臺下很多人都是我的叔叔阿姨,我也要感謝你們,因為是你們成就了今天的我。”
陳朝艷45歲,今年是她在社區醫生崗位上工作的第十個年頭。陳朝艷記得,在孩提時候,她就對醫生這個職業充滿了仰慕,夢想自己有一天能穿上白大褂成為一名醫生。
選擇就讀醫學專業,與陳朝艷的家庭經歷也有關系。陳朝艷在孝昌縣出生長大,從小就沒有見過外公,她聽媽媽講,在媽媽十幾歲讀初中的時候,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才39歲的外公受了凍傷,沒想到就此丟了命。而她的外婆也在72歲的時候突然中風,僅過了4天就去世了。
“兩位親人都是毫無征兆地生了病,猝不及防就走了。如果能早點發現,或許不至于如此。”說到這里,陳朝艷頓了頓,聲音有些哽咽。
陳朝艷畢業時有不少選擇,可以回老家縣城的事業單位工作,在深圳的弟弟也給她推薦了收入較高的工作,但她還是選擇和愛人在一起,留在武漢,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日常的工作中,看到社區的老人們,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外公外婆一樣,我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逐棟掃樓常吃“閉門羹”
最難的是敲開居民家的那扇門
市民大講堂現場,主持人向臺下聽眾展示了厚厚一沓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記錄著陳朝艷每一次下社區隨訪問診時的筆記,隨意翻開一頁,從頂格開始到最后一行,滿滿一頁按照姓名、血壓、用藥等,詳細記錄著每一位居民的身體狀況。
陳朝艷所在的青魚嘴家庭醫生團隊,幾乎每個星期都會進社區定點隨訪,還堅持對臥床病人進行高頻次的上門隨訪服務。常年累月進社區隨訪問診,陳朝艷對社區老人們知冷知熱,大家見到她也都像見到了自家女兒一樣。不過,這項工作開展之初并不順利,很多居民對社區家庭醫生的工作不理解不配合。
陳朝艷記得2008年剛從事社區醫生工作那會兒,她最先在機安社區,3個月后到了青魚嘴社區。作為一名家庭醫生,她除了進社區隨訪,經常還要坐門診,有時候要倒夜班,工作非常忙。“比這更難的是敲開居民家的那扇門,甚至有時候進小區大門時也會被阻攔。”
陳朝艷帶領團隊成員逐個掃樓,不厭其煩地上門做工作。她總結發現,問題的根源在于很多人的不信任,一些老人以為社區家庭醫生上門的目的是推銷藥品,因此不愿意開門。陳朝艷開出處方,建議居民自行到藥房購買。而對于檢查中發現的一些疑難病癥,陳朝艷會建議對方前往大醫院檢查,及早就醫。
有一位老人在體檢中發現了問題,聽從陳朝艷的建議后及時轉診三甲醫院后治好了。而在當初,這位70多歲的老人也像其他人一樣,曾三次拒絕開門。陳朝艷和同事們就是這樣堅持不放棄,一次次不厭其煩地上門走訪做工作,才換來了全體居民的理解和信任。
奉獻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質
她所做的一切是用時間、愛和情懷堆出來的
參加市民大講堂活動,陳朝艷穿著平日的白色工作服,和她一起參加活動的同事、家庭醫生助手駱翠蓉也是身穿護士服登場。長江日報記者還注意到,陳朝艷胸前佩戴的黨徽顯得格外亮眼。
陳朝艷說,社區醫生工作繁忙,經常走家串戶,為社區居民把脈就診,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時常忙到晚上八九點才回家。陳朝艷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家庭醫生的平凡崗位上,常有人不理解,丈夫偶爾也會發牢騷。
“不過我的家庭是很和睦的,一家三口生活幸福。”陳朝艷說。
在陳朝艷的領導、水果湖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之平看來,社區醫生工作繁忙,收入也不高,這份工作需要有情懷、有精神追求的人才做得好。“陳朝艷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下來非常不容易,而且她還能樂在其中,我認為她所有的付出都是用時間、愛和情懷堆出來的。”
吳之平說,社區醫生是最基層的醫務工作者,也許專業水平趕不上醫院的專家,但社區醫生所發揮的作用卻不可忽視。他舉例說,高血壓和糖尿病在我國有著很普遍的發病率,尤其是高血壓,每4到5個人就有一個高血壓病患者,每4個人中只有1個人重視、愿意服藥控制血壓。“這就需要有人及早發現,將居民健康管起來,盡早發現問題,敦促吃藥,將病情消除在萌芽狀態。”
在同事駱翠蓉眼里,陳朝艷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對人熱情,在生活上也對大家很關照。她經常與陳朝艷一起隨訪,從來沒看到她對病人發過牢騷和脾氣。
對于同事、領導及小區居民們的贊譽,陳朝艷笑笑,平靜地說:“我只是做了一名普通醫生該做的事,也只是做了一名共產黨員該做的事。”陳朝艷說,奉獻是共產黨員的本質,而作為一個人,活著也需要一點精神追求,她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記者汪洋 余坦坦 羅斌 通訊員 白潔 吳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