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25日訊(記者田巧萍)我宿便排不出來,臉上長斑了,有沒有好辦法消除宿便?
我臉色很暗,沒有光澤,是不是宿便作怪?
……
一段時間以來,田巧萍導醫總是收到這樣的咨詢。
錢群教授是武漢大學醫學院肛腸疾病研究中心主任,他告訴田巧萍導醫:“醫學上并無‘宿便’的概念!”“傳說”中的宿便,其實是“堆積在結腸末端準備排出體外的糞便”!
不存在的“宿便”正在被商家炒作
錢群教授告訴田巧萍導醫,維系我們生命的營養從食物中來。每一口食物,經過咀嚼和初步消化之后,通過食管進入胃,在這里與胃酸和各種消化液充分混合,后進入小腸。
食物中的大部分營養物質會被小腸吸收,成為供應我們身體的原料。在這個過程中,只有進入結腸,食物殘渣中的水分被吸收,殘渣開始聚集,加上我們身體分泌的消化液中的部分成分,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糞便”。
形象地說,糞便是我們要排出體外的廢渣。堆積在結腸末端準備排出體外的這堆廢渣,就是被商家炒作的宿便。
醫學強調早晨排大便最理想
錢群教授告訴田巧萍導醫,醫學上強調早晨排大便,這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食物進入人體后在消化系統中的流通周期大約是在24小時,也就是從前一天早晨開始進食,到第二天早晨排便。食物經過消化吸收沉積下來的糟粕就儲存在大腸內,正常情況下,這些儲存的糟粕會刺激末端直腸,產生排便感;
第二個原因:食物在人體內經過一天的消化吸收后,已經形成食物殘渣,但是在夜間,人體代謝機能變得比較緩慢,夜間也是人體各個臟器自我修復和清除毒素垃圾的過程。如此一來,經過一夜的沉積,食物殘渣以及需排出體外的毒素垃圾都存積在大腸內,急需排出體外,如果早晨不及時排出,這些東西在大腸內會被繼續吸收,毒素之類的物質可能被重新吸收進入血液,對健康不利;而且殘渣內的水分會被大腸進一步吸收,這樣造成大便干燥,容易形成便秘。
錢群教授強調,一個人一天中最佳的排便時間應該是早晨。每天堅持按時早晨排便,也會形成人體生物鐘時間,到時就會有便感,這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只要排便通暢,兩天一次也正常
錢群教授告訴田巧萍導醫,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早晨排便,這與每個人長期形成的排便習慣有關,有的人喜歡晚上排便,有的人在上午或下午排便,只要能保持每1-2天通暢排便至少一次,就比較正常。一個人一天排便1-2次都屬于正常。但排便次數增多(一天超過2次)或者減少(3天或3天以上排便一次)是不正常的狀況,每次排便后感覺沒有排干凈,也是不正常的,需要去看醫生。
從性狀上來說,每次排出來的大便,無黏液、無血便、無黑便就很正常了,但如果大便不成形、大便便條變細,排便習慣發生了變化、排便次數改變了(增加或減少),經常腹瀉或者排便困難,這就不正常了,也需要去看醫生。
要解決的是便秘而不是宿便
錢群教授告訴田巧萍導醫,那些以宿便為由頭的廣告也不完全是捕風捉影。這是因為如果大便不能及時排除,會造成皮膚彈性差,形成色斑、痘,長期失眠、記憶力減退、精神緊張、情緒煩躁、食欲欠佳。長期便秘還與腸道惡性疾病有關聯,與便秘引起的“馬桶上猝死”等心腦血管意外同樣相關。
具體來說,大便排出的廢物中含有氨類、胺類、硫氫化物,這些物質不僅令大便臭不可聞,還可導致色斑。
“在排便正常的情況下,大便中的氨類、胺類、硫氫化物質并不多,因此是不會導致長斑的,”錢群教授告訴田巧萍導醫,當大便在結腸內停留太久(超過3天),這些有害成分濃度增高,就會長斑,長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并不是停留了一晚上的“宿便”,而是便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