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實習生林志彥 攝
昨日,農歷七月初七第七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節——“七月七·情相依”活動在荔灣區荔枝灣景區舉行,進一步深挖七夕內涵,通過儀式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親情、女兒情、愛情以及友情。
女子乞巧“拜七姐”
昨日15時30分,荔枝灣景區荔園內,九孔葫蘆絲表演拉開“七月七·情相依”活動序幕,葫蘆絲演出結束后,16時20分,“拜七姐”“及笄禮”等七夕主題傳統儀式逐一上演。
據了解,七夕節最早是在西漢的宮廷里執行的,其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子們在這一天會展示刺繡、針線等手藝絕活。七夕節流傳到民間后,被加入了諸如愛情順利、家庭美滿等愿望,盡管七夕節各地風俗不同,但從古至今一直沒有變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為主。
此次活動,荔枝灣景區舉行了傳統拜七姐儀式,還原經典。昨日,在荔枝灣景區荔園內輕柔的音樂聲中,姑娘們穿著統一的服裝,腳踏繡花鞋,左手持香扇右手持香,鞠躬焚香“拜七姐”。整個拜七姐儀式通過“凈手”“上香”“頌文”“禮拜”“斗巧”等流程來展示古代女子向織女(七姐)祈求幸福美滿的愿望。
6組家庭參加傳統“及笄禮”
“笄禮”是傳統禮儀,象征著女子正式成年,笄禮的象征意義和舊時男性冠禮一樣重大,同樣是提醒女子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的社會責任也被賦予了時代的新意。
記者獲悉,此次參加及笄禮的6組家庭,均由廣漢會從網絡征集而來,儀式不僅秉承傳統,也蘊含著為人父母對女兒幸福未來的美好期盼。整個“及笄禮”儀式通過整肅衣冠、眾人就位、邀請正賓、行一加禮、行醮子禮、賜字、謝禮、禮成等環節重現女子成人禮儀式,整個“笄禮”過程莊重嚴肅、有禮有節。
今年新增廣繡DIY活動
今年荔枝灣景區“七月七·情相依”七夕活動還特別增加了廣繡DIY、放河燈等活動,通過一系列情意濃郁、趣味性強、創意性新的活動,將傳統文化與創意活動相輝映,彰顯了廣州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包容創新的氣質。
民俗專家:
七夕并非情人節
“七夕并非情人節”,民俗專家、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副會長曾應楓認為,七夕是乞巧節,將七夕等同于情人節,這是商家炒作,“我個人很反感商家將乞巧節故意曲解,等同于情人節。”
曾應楓說,七夕是乞巧節,其實也是女兒節。“女兒在這天通過乞巧等手工,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心靈手巧,祈求能夠嫁個好郎君。即使是不嫁的自梳女,也通過乞巧手藝,祈求幸福生活。”
“乞巧節女兒祈求的幸福是一生一世”,曾應楓表示,七夕中牛郎織女見面,“那是夫妻的見面。乞巧女兒節祈求的是一生一世的夫妻關系,而非牛郎織女一天的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