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高校學生將青春夢融入中國夢。2025年7月,武漢文理學院人文藝術學院“文韻傳承”志愿服務隊深入十堰市鄖陽區譚家灣鎮黃畈村和武漢市長江新區,開展累計長達二十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二十余名青年學子走出課堂,走入田間地頭。深入感受鄉村的脈搏與溫度。

此次實踐是以“青春賦能、情暖鄉村”為核心,依托漢語言文學、藝術、新聞傳播三大專業優勢,開展了文化傳承、產業助力、教育關愛等系列活動,用專業實踐書寫青年擔當,在知行合一中彰顯實踐育人價值。
在文化傳承與教育關愛領域,各專業協同發力,讓傳統文化在鄉村落地生根。漢語言文學專業發揮文字與表達優勢,在“粉墨凝古韻,重彩繪童心”活動中,生動解讀京劇臉譜中關羽的忠義、包公的剛正等文化內涵,用詩意語言為孩子們叩開歷史之門;在“詩韻話小暑,文脈潤童心”活動里,系統講解小暑節氣的物候特征、民俗傳統及農諺智慧,讓孩子們在剪紙創作中感受節氣文化的深厚底蘊。

“七彩假期?暑期托管班”中,志愿服務隊多維開展非遺主題活動,讓文化傳承與童心關愛深度融合。以“青藍染韻”“竹紙流芳”為主題,通過多媒體展示、動畫短片等形式,生動講解扎染、油紙傘的非遺技藝與文化內涵,帶領孩子們在動手體驗中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聯合多支實踐隊開展“紙鳶飛舞?非遺潤童心”特色課堂,以古詩意境導入,讓孩子們在繪制非遺紋樣的紙鳶創作中,實現古今交融的文化互動;圍繞“十二生肖”文化、漢字奧秘等內容,通過動畫導入、趣味游戲、手工實踐等方式,將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可觸可感的創意作品,既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與思維能力,又讓他們在童真創意中感悟文化智慧,讓非遺文化在關愛與陪伴中煥發新生。

除了支教,隊員們還將專業實踐延伸到鄉村生活的更多場景。新聞傳播專業以光影為媒,在“光影為媒傳文韻 專業賦能暖鄉鄰”活動中,針對鄉村老人與兒童的“證件照困境”,發揮專業拍攝與修圖技能,為68人次完成204張精修照片,用技術傳遞溫暖,架起高校與鄉村的溝通橋梁。藝術專業則以創意為筆,在“漆韻流轉繪扇面,非遺技藝傳薪火”活動中,指導學生通過滴染、點劃等手法創作個性漆扇,感受“天人合一”的傳統美學;在“小碧絨花承匠藝,‘柿柿’能成‘事事’成”活動中,帶領孩子們用扭扭棒制作柿子樹,傳遞絨花背后的吉祥寓意。
調研之余,服務隊聚焦鄉村產業發展與文化傳播的結合點,在黃畈村珍稀菌產業調研中,漢語言文學專業仔細聆聽并記錄“市場主體+農戶+村集體”的聯農帶農模式,以及村民“既能顧家,又能增收”的質樸心聲,梳理“山上有林、林中有菌、林下有藥”的生態富民故事,為文化與產業的融合傳播奠定文字基礎;新聞傳播專業用鏡頭精準捕捉菌菇破土而出的生機、菇農勞作的身影以及現代化加工設備的運轉場景,為產業宣傳積累生動素材。

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服務隊邀請“斷指教師”段太明講授思政課,他用“良心、耐心、愛心、恒心、信心、責任心”的“六顆真心”以及32年堅守鄉村教育的事跡,為隊員們上了生動一課;組織志愿者前往桂花完全小學校史館,開展“浸校史烽煙憶師者丹心 承文韻薪火續英雄精神”,通過聆聽校史及英雄教師群體的事跡,承續英雄精神;開展“銘記七七烽火 賡續抗戰精神”活動,通過升旗儀式、烈士陵園祭掃和革命歷史展覽館參觀,讓師生銘記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藝術專業的創意實踐持續發力,在“青春手繪?美麗鄉村”項目中,結合當地農耕文化,設計“蔬果小人”“動漫彩繪”“手印大樹”三大主題,完成300平方米的校園墻繪,讓藝術點亮鄉村校園;在“紅旗飄飄潤心田,赤心拳拳向祖國”“科技啟智逐夢行,巧手筑夢向陽生”等活動中,隊伍還聯合當地志愿服務團隊開展活動,通過互動游戲、實驗演示等形式,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懷與科學探索精神。

活動接近尾聲時,村支書在座談會上說:“剛開始聽說我們村里來了一群大學生,本來是不抱什么希望,以為就是來走走過場,拍幾張照片就走。畢竟咱這村子偏,可這十幾天看下來,我是打心底里佩服!你們有能力,能吃苦,更是讓咱村里人覺得“咱這地方也能被惦記著”。我衷心希望你們以后常來。”

此次 “三下鄉” 活動不僅讓青年學子在田間地頭里觸摸到了泥土的溫度,鄉親的笑容也在一次次的互動中更加清晰:知識不應該只禁錮在課堂里,更應該流淌在鄉路上,綻放在民生中。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鄉村在文化、產業、教育等方面得到切實助力,也讓服務隊成員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與成長。但同時也發現,部分活動因短期實踐限制,在非遺傳承的系統性、產業建議的落地跟蹤等方面存在不足。未來,服務隊將進一步整合專業資源,建立長效機制,持續推動“大思政課”走向基層,走向生活,讓青春力量持續賦能鄉村振興,讓“三下鄉”的意義更加深遠。(通訊員:戴文彬 易蕊 常昌健 攝影:王育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