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一則內容為“家長作業話題熱度不減 專家:三輸的惡性循環”的文章在網上流傳。該文章從“家長發文抱怨成孩子助教,家庭作業變家長作業”,講到江蘇省教育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學校管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意見》,再到專家稱“家長作業”是三輸的惡性循環。一層一層的提出“家長作業”的危害。(10月27日 新華網)
盡管江蘇生教育廳在全國范圍內,第一次明確提出“家長作業”概念,但向這一現象“亮劍”,并非首次。曾經金東區實驗小學讓家長告別檢查作業,不再讓家長為孩子作業簽字。就曾使“家長作業”這一話題刷新了朋友圈。如今的“家長作業”又成為了廣大家長的“必修課”。如今的家庭作業“量大題難”,超出孩子的認知、消化和解決能力,讓孩子不堪重負,以至于為了不因孩子完不成作業而被老師“另眼相看”,迫使家長“越俎代庖”,不但讓家庭作業成為負擔,也失去了本來的意義,更使更多的家庭作業變成了家長作業。
當今雖然有些家長以孩子為中心,接送,陪做作業,陪吃飯,陪玩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但面對“家長作業”,家長更多的還是無奈。80、90后年輕父母就經常在朋友圈經常炫耀“小時候放學回家我要寫作業,長大后,下班回家我還要寫作業”。當今的家長作業不僅僅局限在檢查閱讀、背誦和默寫,更是加入了制作手抄報,完成手工制作等內容,必要時還得及時向老師反饋信息。這樣幫孩子做作業,使孩子缺少了很多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的機會,會讓他們養成依賴性。如何讓叫停“家長作業”不淪為一句空話,這需要教師、家長、學生三者之間教育較色的歸位,進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育人根本。
首先學校是有必要的科學引導的,不應該讓家長過多的參與到孩子作業中,不應過多的讓家長去檢查和批改作業。這樣家長更像是“助教”。應提倡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由老師承擔起應擔的責任。學校、老師應充分根據孩子的這種特點,因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水到渠成,切勿急于求成、拔苗助長。
對家長來說,不應過多的干涉孩子家庭作業,而關注的應該是怎樣培養良好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學會做人、關注成長而不是關注孩子作業的對錯、分數的高低。同時叫停“家長作業”并非簡單的給家長松綁,家長仍然需要適當的督促孩子自主的完成作業和檢查作業,而不是對孩子就此放任不管。
學校和家長要為孩子做的,是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幫助和引導孩子正確地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完成作業。其次,要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讓孩子明確了學習的目的,提高了認識,端正了學習態度,孩子才會努力認真地對待學習和作業。“我要學”才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大動力。(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