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6日消息 自兩年前“校服新政”出臺推行以來,校服標準更加嚴格。家長委員會、學校等各方進入到了校服選擇、采購與監管等一系列環節中,校服行業門檻不斷抬高。原有壟斷或單一決策的模式和不合理限價之類的“采購陷阱”逐漸被打破,傳統校服企業急需改變分散化、作坊化生產經營模式,校服行業質變洗牌大潮來臨的同時,校服市場也要更加開放透明。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超過八成的省市地區已開始全面執行校服“新國標”。總體來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仍領跑校服新政落地,中西部及東北地區也已初現“星火燎原”趨勢。
而在校服新政實際實施的過程中,家長委員會的參與度已經越來越高。廣大學生家長參與到校服的定制選擇與監管各個過程中,對校服的質量、款式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家長和學生回歸成校服選擇的主角,消費者的主動選擇讓傳統校服生產企業被迫升級轉型。
傳統校服生產企業面對更加貼近市場的新政要求一時難以適應。一方面,行業標準的提高要求企業轉型升級,拋棄原有低成本同質化嚴重的落后粗放生產方式。另一方面,市場的開放讓更多優質企業參與到本地的競爭中,沒有了地方性保護措施的企業在競爭中毫無優勢。
以湖北省為例,近兩年來,隨著國內大型校服品牌的進入,拉高了本地校服的質量上限,上百家本地校服企業的市場占比已萎縮至兩成。有當地校服企業經營者表示,“低成本不可能做出高端產品。本地企業需要樹立品牌標桿,瞄準行業龍頭品牌,加大投入,主動提升品質規模。”
消費者、市場、政策等一系列的影響,讓校服新政進一步落地,校服行業洗牌大潮正洶涌來襲。隨著新政落地后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實力品牌企業將借助良好的產品品質與優質的專業服務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而留給中小企業進行升級或淘汰抉擇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企業真正的生存之道。市場的透明開放,更加有利于校服行業實現質變提升。而在校服新政落地過程中,唯有政府、企業、學校、家長各方積極參與,才能推動中國校服更好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