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念個魔咒,讓手機、電腦一進家門就失靈,這樣爸媽就有時間陪我了。”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父母應該是孩子心目中最靠譜的“守護神”。殊不知在許多孩子眼里,當一個名叫“手機”的妖怪開始肆虐時,父母也變得相當不靠譜起來。
連日來,記者走進幼兒園、小學對近200名年齡在4-7歲的孩子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近6成的孩子認為父母最親密的朋友是手機,其中有3成孩子表示,父母沒空搭理自己時,為了不讓他們吵鬧,往往還會請手機當“保姆”。
■事件
孩子告狀:手機成爸媽掌上明珠
“爸爸吃飯看手機,走路看手機,連上廁所拉臭臭也看手機,搞不懂手機有什么好看的。老師,要不你幫忙教訓一下我爸爸。”前天,就讀于江漢區某幼兒園大班的柏宇懇請老師出馬,把爸爸的視線從手機屏幕上拉回到自己身上。
當著記者的面,柏宇這樣描述自己的爸爸:“他蠻喜歡玩手機。我們吃飯時,他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我們看電視時,他又拿手機玩游戲;我要睡覺了,他還是看手機,就連上廁所拉臭臭也要把手機帶進去玩。我想讓他陪我玩一玩,講個故事什么的,他就不耐煩。”
聽到柏宇告爸爸的狀,一旁的涵涵也開始數落癡迷手機的爸爸媽媽。“別人都說我是爸媽的掌上明珠,我看手機才是他們的掌上明珠。”涵涵稱,媽媽是個“手機控”,一有時間就捧著手機“斗地主”;她爸爸喜歡下象棋,用手機下棋,常常半夜還不睡覺,第二天眼睛都是紅的。在她的印象中,爸爸媽媽都是手機不離身,他們手捧著手機的時間遠比牽著她手的時間長。
■調查
六成調查對象:手機是父母“密友”
父母每天都會陪你學習,陪你玩嗎?你認為父母最親密的朋友是誰?連日來,記者圍繞這兩個問題分別對近200名年齡4-7歲的幼兒、小學生進行調查,孩子們的答案可謂五花八門,僅一成孩子認為父母的“密友”是自己,約六成孩子不約而同認為手機和電腦才是父母的“密友”。
“爸爸經常教育我說看電視、玩手機對眼睛不好,但他自己總是在玩。我跟他說玩多了眼睛會近視,他從來都不聽。”5歲的楊夢瑤對爸爸的雙重標準很不滿。
“我想念個魔咒,讓他們的手機、電腦一進家門就失靈,這樣他們就有時間陪我了。”幼兒園大班在讀的劉詩雨的想法有些天馬行空,卻表達了求關注的強烈愿望。
■現象
陪手機>陪孩子 三成家長請手機當“保姆”
采訪中,有近三成的孩子反映另一現象——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打擾自己,往往會隨手給孩子一部手機或iPad自娛自樂。
就讀于紅領巾學校一年級的鑫鑫得意地告訴記者,每天做完作業后,媽媽允許他玩10分鐘的手機游戲。他玩游戲,媽媽就淘寶,“說是10分鐘,有時候會玩1個小時,他們自己都忘記了”。
“家長讓手機、iPad給孩子當‘電子保姆’的現象較普遍。”湖北省某幼兒園老師呂莎無不擔憂地說,有的家長不僅自己沉迷于手機,甚至認為孩子會玩手機、iPad也是聰明的表現。
孩子吵鬧時 父母用電子產品安撫孩子
前不久,園大班開展了“我會跳繩”活動,老師在幼兒園教授了跳繩的基本技巧和要領,并下發通知請家長回家繼續指導孩子多練習。然而,有幾個孩子全然不會,后來他們委屈地說,爸媽根本沒時間陪著練跳繩,每天下了班就抱著手機。不僅如此,當孩子吵鬧時,家長就把手機或iPad遞給孩子,用電子產品安撫孩子。
“跟手機在一起的時間肯定比跟老婆、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多。”從事廣告設計業的許先生稱,手機跟他有多親,可以用一句話形容:一天24小時都在一臂之內。其中,有工作方面的需要,也有個人愛好方面的原因,看新聞、看股市、玩游戲、刷朋友圈,正兒八經一條心陪孩子的時間,一天不超過半小時,他就是傳說中被“手機妖怪”抓走了的爸爸。盡管他也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但摸手機、刷屏已成了無意識的習慣動作。
■支招
專家“降魔”:關鍵3小時不要玩手機
江漢區晶晶幼兒園園長劉紅認為,如今家長年齡結構趨年輕化,過幾年“90后”父母將成為主流,這群年輕父母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性更強,這種依賴性必然會影響到下一代。這里不是說使用電子產品有什么害處,而是父母如果沉迷于“人機交流”,會讓正處于親子情感培養關鍵期的幼兒產生“爸媽不愛我”的錯覺,不利于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也會對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形成依賴,從而束縛孩子的正常社會交往能力。
“不想讓孩子早早地被手機‘妖怪’抓走,家長要以身作則,適時給手機關禁閉。”呂莎老師建議,除了一些必要原因,每天下午5:30-8:30這3個小時以內,家長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擺弄手機,尤其是在吃飯、學習的過程中,不要給孩子樹立“一心二用”的反面典型。
如確有工作需要,父母可“錯峰換擋”,比如:爸爸忙時,媽媽可“脫機”陪孩子學習或游戲,待爸爸結束工作后,爸爸可帶著孩子做做運動,讓媽媽休息一下。當然,如果能合理地指導孩子應用手機,讓越來越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機服務于孩子的成長,就不用擔心“妖怪”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