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江
九月開學短短幾天,媒體已曝出多起與教育有關的典型問題:河北冀州某學校班容量嚴重超標,一個班近120人,桌子空隙僅20厘米,已被要求立即整改;江西萬安部分小學被曝配送發霉的“營養餐”,當地政府已介入調查;陜西西安一小學剛裝修完就投用,多名孩子出現不良反應……(綜合9月4日媒體報道)
每年開學季都頗不寧靜,熱熱鬧鬧的大氛圍下,也有不少令人憂心的問題。大班額、營養餐變質、教室甲醛超標等問題,都不是一時一地的個案,因學區劃分、學生分流、教師調整等引發的各類問題,最近又集中爆發,影響了孩子們正常入學。
教育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無需贅言,社會高度關注可以說情理之中。以大班額和甲醛超標為例,一個地方或學區需要多少學位、教室,相關部門本應掌握大體情況,即使存在變量也應在可控范圍內,何至于出現“每班近120人”的情況?家庭新裝修的房子還會晾曬幾個月消消毒呢,教室剛裝修完就投用,導致學生入學一天就頭暈流鼻血,難道有人把孩子們當成“小白鼠”了?
開學以來,多地學校被曝出各種問題,引發社會對孩子健康和教育發展的深切擔憂,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有些地區、有些部門對顯而易見的問題重視不夠、準備不足,甚至視而不見、聽之任之。等問題出現引爆輿情,相關部門才極力“滅火”,注定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明知可能有問題還不作為、慢作為,甚至上推下卸、敷衍塞責,坐視問題變痼疾才亂了手腳,類似教訓不勝枚舉。希望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都能引以為戒,別讓本該高高興興重返校園的開學季,成為問題集中爆發的“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