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融媒體12月25日北京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李春龍)25日,由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高新區研究中心”)聯合編寫的《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在京發布。
據了解,該報告評價對象范圍涵蓋至2017年底的全部156家國家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評價指標體系由創新資源集聚、創新創業環境、創新活動績效、創新的國際化以及創新驅動發展5大方面的25個二級指標構成。在國家高新區中,武漢研發人員密集度位列全國第五,創新國際化等有所提升。
武漢創新國際化表現亮眼
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湖北排名全國第五位,為第二梯隊排頭兵(第一梯隊為北京、廣東、上海、江蘇)。
包括湖北在內的中部地區37家國家高新區群體,在東中西部比較中,創新能力最高,兩年增速保持第一。該報告分析原因是東部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并提到,與武漢等城市潛力的釋放不無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承接國家自貿區戰略機遇,湖北武漢在創新國際化方面表現尤為亮眼。去年國家高新區內資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數量統計顯示,湖北位列第三,前兩位為江蘇和廣東,湖北在內陸省份里排名最為靠前。
另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評價指標體系(修訂版)》,東湖高新區在156個國家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園中,“知識創造與技術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三。
武漢研發人員密集度位列全國第五
去年國家高新區企業R&D人員當時當量超過10萬人年的省(市、區)共有四個,分別是廣東、江蘇、北京和湖北。
從高新區來看,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排名中,武漢位于西安、杭州和中關村之后,排名第四。報告分析,“國家高新區作為中高端就業機會最多的地方,承載了這個城市的知識人口的流入”。
同時,武漢(東湖高新區)也進入研發人員密集度最高的前10名高新區,居中國第五位(前10分別是蘇州工業園、深圳、杭州、廣州、武漢、珠海、合肥、廈門、東莞和南京高新區)。
眾創空間排名全國第三
2017年,眾創空間數量排名前三位的為中關村、廈門和武漢東湖高新區,數量分別達到300家、119家和108家。
而從當年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及加速器內企業數來看,東湖高新區共有3749家,位列中關村、上海張江之后,位列全國第三。
從“創新創業環境”評價指標來看,武漢在政策創新領域表現突出,報告評價“武漢東湖在經過’黃金十條’后,’新黃金十條’在實踐層面,對創新創業、新經濟發展做出順應新時期的制度安排,在科學成果轉化、科技金融方面政策打破性較大”,“光谷’政務十條’推出企業住所(經營場所)申報承諾制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套餐式登記’等創新探索”。
鏈接>>>
高新區30年,改寫產業界缺乏創新情況
“30年國家高新區建設,已成為踐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力軍和主陣地”,高新區研究中心主任王勝光說,以2017年為例,國家高新區貢獻了全國11.5%的GDP、全國35%的研發投入、全國一半以上的孵化器、全國19.1%的外貿出口、全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的31%,經過30年建設,高新區基本改變了30年前我國產業界普遍缺乏創新的情況,推動了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助推中國形成了全球最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彰顯了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道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