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權 敬 通訊員 張復來 張 敏)陜西省漢中市地處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致貧原因復雜。一大批貧困群眾無法外出、無業可扶、無力脫貧。2017年以來,該市以破解“三無難題”為導向,以探索開發公益性崗位為抓手,大力推進就業扶貧,共開發公益性崗位9287個,用以安置貧困勞動力,走出了一條讓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快速穩定脫貧的扶貧新路子。
崗位“從哪來”
分層開發挖潛擴容
崗位數量不足是限制就業扶貧的最大瓶頸。漢中市堅持“應開發盡開發”的原則,引導各級按照“既保證貧困勞動力就業需要、又保障用人單位有效服務”的要求,在機關、部門、鎮村逐一摸排,分級分層開發一切適合貧困人口就業的公益性崗位資源。
他們建立公益崗位到期騰退機制,把市、縣、鎮機關事業單位原聘用到期的公益性崗位全部騰出來,開發扶貧崗位350個;圍繞農村公益服務、公共管理,挖掘各行各業就業資源,開發生態護林、環衛保潔、道路養護、工勤服務等技術含量低、技能要求不高的扶貧專崗6574個;針對“三無”貧困人員,堅持就近就地、靈活上崗原則,在貧困戶家門口開發“小時工”等特設公益崗位,開發扶貧特崗2363個。公益專崗和特崗包括保潔員、護林員、信息員等崗位,每個貧困村設置3個以上,全部由各地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供。
崗位“如何用”
精準安置分類定崗
“做夢也沒想到,我不用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我一定好好干。”家住漢中市西鄉縣嚴家村的張立激動地說。
35歲的張立身患擴張性心肌病等多種疾病,無法務農更無法外出務工,沒有任何經濟來源,高昂的醫療費用更是讓他債臺高筑。今年年初,西鄉縣人社局開展特設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開發安置工作,為建檔立卡的“三無”貧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嚴家溝村有3個公益特崗名額,村委建議張立應聘上崗農村環境保潔員特設公益崗位。如今,張立不出遠門就有一份工作,照顧孩子也方便,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還可以在家休息。張立每月能獲得600元補貼,全年可增加收入7200元。幫扶干部還給他買了雞苗、蔬菜苗、藥材樹苗等,幫助他開展家庭經營,日子眼看著紅火起來。
在漢中,還有很多像張立這樣的貧困家庭,通過公益崗位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走出了開發公益崗位助推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人崗相適是衡量貧困勞動力安置就業是否成功的關鍵。漢中市堅持公平公正、分類定崗、就近就地的原則,確保貧困戶勞動力精準安置、各盡其能。
他們堅持“誰使用、誰聘用”,由開發聘用部門或鎮村發布聘用公告并組織報名,實行“五統一”,擇優錄取上崗:統一由部門、鎮村自下而上組織報名、民主評議、初步審查、匯總資料,確保信息準確;統一由脫貧辦對擬聘用人員進行資格審查,防止優親厚友、違規操作;統一由縣區人社部門審查批復備案,確定擬聘人員,并張榜公示;統一組織對聘用人員免費體檢,合格人員培訓后安排上崗;統一給非全日制上崗人員購買人身意外保險,給全日制上崗人員辦理工傷保險。
此外,漢中市人社部門還分類精準安置,對有一技之長、素質較高的貧困勞動力,實行雙向選擇,盡量安置到機關事業單位技術管理崗位;對有外出意愿、但文化和技能水平較低的貧困勞動力,分級安置到機關事業單位后勤保潔、門衛保安等崗位;對年齡偏大、不愿離鄉或家庭原因無法外出的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安置到在本鎮、本村公益專崗、特崗。
工作“怎么干”
綜合施策建管并重
漢中市建立起政府主導、人社統籌、三級聯動的就業扶貧推進體系,由市人社部門統一出臺《關于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暫行辦法》,各縣區制定管理細則,聘用單位按照行業規范,在工作量或工作時間等方面制定具體辦法,并按照“一人一袋一檔”要求,建立健全聘用人員檔案制,聘用合同一年一簽。推行職責和身份兩公示機制,以村為單位統一制作“貧困勞動力公益性崗位人員公示牌”,為戶外崗位統一制作服裝,亮出身份,接受全體村民的監督,防止空崗、脫崗。
同時,提供經費保障,實行分崗定薪,全日制崗位工資報酬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非全日制崗位按實際工作量每月不低于500元。所需經費按照政府財政補一點、就業資金貼一點、用人單位出一點、社會公益籌一點的模式加以保證。截至目前,該市已安置貧困勞動力9287人,每人每年穩定增收6000元以上,4600余個家庭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