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9月14日,社交平臺上流傳一張好利來禁止員工在任何場合駕駛或搭乘摩托車的通知截圖。該通知顯示,近日,好利來一位員工于休息期間駕駛摩托車發生意外不幸離世。公司因此發布規定,如果有員工仍私自駕駛或搭乘摩托車,公司有權與其解除勞動合同。
9月15日,好利來官方客服向記者證實了該通知的真實性。該客服表示,該通知針對內部員工,主要為了警示員工,公司后期應該會針對反饋進行處理,具體以公司的安排為準。(據9月16日南方都市報)
網傳“好利來通知”截圖
網傳的這則通知,措辭非常嚴厲。一方面表示,為了全體員工的安全著想,公司曾三令五申嚴禁員工在上下班途中、休息及休假期間危險駕駛或搭乘摩托車出行,但依然發生了這樣的悲劇。所以,再次強調和要求,禁止所有員工在任何場合駕駛或搭乘摩托車。各城市負責人如發現有員工駕駛摩托車、或已經購買摩托車,要及時勸導并要求其將摩托車做出處理。如員工堅持拒絕處理,或被發現私自駕駛或搭乘摩托車,公司有權與其解除勞動合同。可以說,駕駛或搭乘摩托車,在這家公司已被視為嚴重違反規定的行為,一旦違反,后果極其嚴重。
但在一般人看來,這規定實在很“無厘頭”。摩托車是一種合法生產銷售的交通工具,只要車輛來源正規,依法登記,駕駛者有駕照,依法佩戴了“一盔一帶”,不在禁摩區域駕駛,就不應該受到無端的限制。事故固然令人痛心,但就算負有執法之責的交管部門,也不會因為摩托車曾發生事故就禁止所有摩托車通行,公司如此“一刀切”,未免過于武斷,越俎代庖。
而且,如果不注意安全或遇到意外,使用任何交通工具都可能發生事故,連走路都可能發生事故,總不能讓人不出門吧。摩托車是不少“打工人”的日常出行工具,公司二話不說就“禁摩”,會對員工的個人生活產生影響,看似為員工的安全著想,實則是對員工個人選擇和自由的過度干預。這種干預可能會過于生硬,引發員工的不滿和抵觸情緒。
企業的初衷或許是為了維護交通安全,關心員工福祉,但根據法律規定,企業的規章制度應當與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等相關事項緊密關聯,本質上應與工作活動相關。員工平時是否駕駛或搭乘摩托車,并不完全與工作活動相關,不屬于企業管轄范圍,強行以“解除勞動合同”為要挾,管一些不該管的事情,太草率了。
即便企業非要這么規定,實際操作中也很難落實。企業既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24小時監控員工的行為,無法確保員工能嚴格遵守這一規定。而且一旦有員工違反規定,企業未必有權以此為由解除勞動合同,很可能會引發勞動糾紛,對企業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企業重視安全是件好事,但是方式可以更加合法、合理、合情。比如,企業可以加強對員工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可以在工作園區內限制摩托車的使用,以減少潛在的安全隱患;還可以提供更多的交通福利,如通勤班車、交通補貼等,鼓勵員工選擇更為安全的出行方式。這樣既體現了社會責任感,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又兼顧了員工的實際需求和個人權益。
越是知名企業,越是要謹言慎行,不可任性越界。維護公共安全與尊重個體權益,并非水火不容。企業在制定管理制度時,應充分考慮員工的實際情況和合理訴求,制定更加人性化、科學化的管理措施,才能贏得員工的理解和支持,讓良好的初衷催生出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