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振雄 汪芹 通訊員 劉釗海 熊雪梅 段冕
9月11日傍晚,英山縣楊柳灣鎮土門河中心衛生室女村醫陳亞,坐在丈夫摩托車上翻過一座山,入戶隨訪幾名患慢性病的村民,了解服藥情況,檢查身體狀況。
“晚上村民都在家,不會跑空。”陳亞說。
陳亞1971年出生,6歲才發現有“先天胸廓畸形”。這種病幼小很難發現,一發現就“木已成舟”了。1986年初中畢業,健康狀況糟糕,高中上不成了,就跟赤腳醫生父親學醫,參與守護村民健康。父親醫術是舅爺爺傳的,如今再傳她。父親當年讀的是醫書,她“讀”的首先是自己,發奮努力,參加村醫培訓,2001年至2004年攻讀長江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回村正式當村醫。
2013年元月天寒地凍,她身體虛弱,沒能擋住寒流,肺氣腫、呼吸衰竭……急送武漢協和醫院搶救。
生之渴望恍然如昨。陳亞說,她從昏迷中醒來,戴著呼吸機拼命打手勢,找護士要紙筆,寫下“我答應女兒六歲生日送她一個漂亮的文具盒,醫生不要讓她失望”。護士懂,親切地說“你放心,我們不會讓女兒失望,也不會讓你失望”。搶救并沒痊愈,這病也痊愈不了。她自此需要終生服藥、用呼吸機和氧氣機才可睡覺;好在,還能繼續當村醫。
陳亞身高1.34米,骨瘦如柴,卻思路清晰。“我除了坐診,還負責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土門河村12個村小組,加上流動人口,1200多人。她為村民建健康檔案,35歲以上實行門診首診測血壓,開展高血壓、Ⅱ型糖尿病篩查,一經確診每人每年面訪6次;協助鎮醫院一年一次全民免費體檢。還負責發放兒童營養包、孕產婦葉酸,通知兒童預防接種。陳亞說,土門河村“第一病”是高血壓,148人;其次是糖尿病,39人,她按時隨訪,不漏一人。
雖是村衛生室,“午夜驚魂”也常有。一天凌晨1點多,窗戶被急促拍響,她趕緊摘下呼吸機面罩起身,“陳醫生快開門,我的外孫女……”小姑娘被蟲蜇了,過敏,全身斑疹,惡心、頭暈、心慌……她趕緊用抗過敏藥救治,守在女孩身邊,直到癥狀好轉囑咐飲食禁忌,離開時天已亮了。
陳亞這病怕冷,房間不能裝空調,電風扇也不能吹。為防呼吸機面罩水汽流到脖子上被凍醒,她睡覺必須脖子圍毛巾;夏天面罩貼臉,早上起床滿脖子的汗,頭發也全濕。
丈夫葉虎早年也學醫,中專畢業,經人介紹愛上陳亞,如今給陳亞當“助手”,陳亞隨訪去哪兒,他的摩托車就開到哪兒。葉虎說,“婚后我不敢要孩子,我怕‘保大人還是保孩子’這種鉆心的選擇……”。陳亞卻愿“賭一把”,兩人在鎮醫院旁租房,隨時孕檢,卻仍三次差點流產。萬幸!女兒順利出生,健康成長,現已考入武漢文理學院護理專業就讀,這一特殊的“杏林世家”已傳至第四代了。
女兒先取名“葉子依”,被老中醫外公改為“葉紫衣”。一種常綠草本植物叫吉祥草,又名紫衣草,藥典上說入藥有潤肺止咳、祛風等功效。
陳亞雖枯瘦,但精神飽滿,她很向往每年一次去協和醫院復查,跟醫生開“恭喜又能多活一年”這樣的玩笑。“跟醫生熟了,可以請教很多醫療問題。”她把醫院當課堂,“鄉親們信任我的醫德,我還想他們信任我的醫術,我要和鄉親們共守健康。”
記者拜訪陳亞的父親陳文彬,78歲的老郎中精神矍鑠,可惜兩耳失聽。楊柳灣鎮中心衛生院黨委書記兼院長陳升打著手勢,向老人家由衷表達欽佩和感激。老人頷首微笑,好像聽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