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弊鳛殚L江徑流最長的水潤之地,湖北不僅成就了“九省通衢”的繁榮,更造就了燦爛輝煌的荊楚文化。感受大河文化,必來荊楚;品讀長江,必來湖北。9月14日,長江文化藝術季在武漢盛大啟幕。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青海等長江流域省區市的文化、文藝名家齊聚湖北——不斷推進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大家共議的話題。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币f什么能讓湖北感到無比自信與驕傲,璀璨輝煌的文化,必然是最有力的回答。在這里,屈原留下了曠古爍今的“離騷”;蘇軾創作了流芳百世的《赤壁賦》;畢升發明了影響人類發展的活字印刷術;李時珍品嘗了百草而作《本草綱目》;米芾書寫了精彩絕倫的《蜀素帖》……大湖之北、于斯為盛,荊楚文化獨領風騷千年之久,宛如長江之水延綿不絕。如今,讓長江文脈在保護中傳承,則是湖北要寫的更大文章。
文運如水韻,它們都是脈動千年,也都將生生不息。歷盡歲月淘洗的長江文化,不僅從未停止自己向前的腳步,更以前所未有的賁張活力,煥發出新時代的文化之光。近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遵循,牢記總書記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殷殷囑托,將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納入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先行區建設總體部署和文化強省建設總體規劃——湖北是長江文化形成的關樞之地,把文化發展擺在“省之大者”的極高位置,也將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以“三園”為主體的保護傳承體系初步形成,已建成開放熊家冢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4處;長江文化研究成果碩果累累,第三具“鄖縣人”頭骨化石等考古新發現新成果業內反響強烈;戲曲“大碼頭”夯實振興,第三屆全國戲曲(南方片)匯演等國家級戲曲盛會在漢精彩上演……長江文化,古韻悠長;推陳出新,潤物無聲。審視湖北豐碩的文化建設成果,不僅達成人民群眾與長江文化的“美美與共”,也讓湖北文化強省建設的脈絡得以清晰地展現。不斷夯實自身的文化“家底”,湖北必然是認真的。
“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要把文化傳承予以落實,無疑是需要用具體的作品見真章。文化藝術領域里,文字永遠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亦是湖北的深耕所在。近5年來,全省累計出版長篇小說200部,文學大省地位進一步鞏固。影視《中國醫生》《我的父親焦裕祿》《功勛》《外交風云》、歌劇《天使日記》等鄂產文藝精品享譽大江南北。八件作品獲中宣部第十六屆“五個一工程”獎,創歷史最好成績。頭枕浩瀚之水,文載盛世之道,荊楚兒女始終賡續著長江文脈,讓這方水土的弦歌不輟。
長江奔涌沃千里,于斯為盛育文昌?!熬¢L江頭,我住長江尾,共飲長江水。”長江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更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羌藏文化、滇黔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贛皖文化、吳越文化……縱覽長江文化矩陣,可謂是各個星光熠熠、相得益彰?!百s續長江文脈,共創時代華章”,在長江文化藝術季上,我們將探討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成文化發展優勢,從而帶動湖北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文化產業蓬勃發展——這,無疑是對傳承和發展的最好詮釋。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謝偉鋒
責編: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