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云翱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歷史學院教授
□ 賀云翱
一部長江文化史,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澆灌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首先,我們要把握長江文化產生的深遠邏輯。
長江文化依托長江流域空間而形成,長江是長江文化得以產生和萬年持續發展的生命線。
勤勞智慧的中華先民對長江流域有著數萬年的連續開發。黃河流域多次重大移民運動及隨移民南下的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融合,不斷提升著長江文化的發展動力和質量。
長江流域形成了重視工業、商業及市場經濟的文化傳統。唐代中期迄今,長江流域經濟、文化保持發達已經具有千年尺度,展現了深刻的天—人互動規律。長江經濟帶在長江優良自然條件及水運條件的支撐下,不斷發展,走向成熟。
長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文化之一,長江地域文明是中華文明形成和連續發展的主干力量之一,長江經濟通過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實現了對中華文明整體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長久支撐。近代長江獲得中、西文化融合的先機,并形成了工業文明高地。近代以降,長江流域亦為近代中國變革、現代文明的創造作出了不朽貢獻。
長江流域水能、水運、水電等供應條件使它在當代成為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的世界級高地,長江已深度參與世界經濟的運行和發展。
長江流域文化遺產資源豐厚,當代教育發達,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擁有優良的人力資源及發展創新力和引領力。
其次,我們要把握長江文化與中華文明關系的當代認知。
第一,長江文化是中華農業文明起源階段的重要一極;是“城市革命”最初發生地;是中華“國家”文明最早誕生的地方。考古學界揭示了“中華文明”是世界東方的黃河、長江“兩河文明”,二者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它們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家園、中華文化的主干、中華文明的基因。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的協同,構成中華文明連續發展的最深層動力和根本性保障。
第二,長江文化支撐了青銅時代中華文明從“多樣共生”走向“多樣一體”時期長江各地域文明的發生發展。
第三,長江文化促成古代以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為核心的“二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核心結構之形成。如楚文化成為漢文明的核心文化來源之一;六朝時期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的整合;隋唐時期經濟中心不斷南移,連接南北的大運河的出現;宋代至明清時期黃河政治中心與長江經濟中心“二元一體”乃至“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結構的形成等。
第四,長江流域成為中華文明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中心地。如長江流域是洋務運動發生地和近代民族企業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融合中外的新型科學、知識、教育等精神文明早期發展的重要區域。
第五,改革開放以來,長江流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戰略性、引領性區域。這里成為共建“一帶一路”交匯地,現代教育、科技、人才、產業建設及對外開放高地等。
長江流域在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擁有無與倫比的戰略地位。在中國這樣一個區域多樣性的大國,長江流域有條件為中國式現代化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