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富春
通訊員 周曉達 葉鵬 董浩
一塊銅,拉出全球最薄鋰電銅箔,催生一條千億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鏈;
借智最強大腦,建成國家級研發平臺5家、省級研發平臺37家,深度融入光谷科創大走廊;
推動產城融合,武鄂黃黃都市圈八大組團之一的大冶湖核心區“四城”并進,初具規模;
黃石經濟開發區·鐵山區,全省第二家獲批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今年32歲,正值壯年,風華正茂。
8月26日,黃石經濟開發區·鐵山區黨工委副書記、區長余文化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分享開發區建設的成就、路徑,以及新質生產力要素創新配置的體會。
8月26日,黃石經濟開發區·鐵山區黨工委副書記、區長余文化(右)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自主研發3.5微米鋰電銅箔
光電子信息產業,是黃石經開區·鐵山區的主導優勢產業。
“依托銅產業,我們構建了從上游銅箔、玻纖紗、玻纖布、覆銅板、PCB材料,到中游觸摸屏、顯示模組、顯示屏,再到下游穿戴設備、消費電子等應用終端的完整光電子信息產業鏈。”余文化說。
黃石諾德股份公司車間里,一卷卷薄如蟬翼的銅箔正在下線。“全球最薄,僅3.5微米。”副總經理王曉敏介紹,諾德股份是國內少數自主研發、批量生產3.5微米鋰電銅箔產品的企業之一。
黃石諾德鋰電銅箔生產車間,一臺臺生箔一體機正高效運轉,工作人員有序操作設備。(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通訊員 周巍 攝)
2022年,諾德股份投資120億元,分兩期建設電解銅箔,用于5G通信、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一期投資60億元,建設年產1.5萬噸高端鋰電銅箔項目、4萬噸高端電解銅箔項目,目前已全面投產。
“圍繞全省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我們加快融入全省‘51020’產業布局,持續在光電子信息領域招大引強。”余文化介紹,目前黃石經開區·鐵山區已聚集光電子信息企業104家。
聞泰黃石智能制造產業園,作為光電子信息產業鏈通訊應用終端項目,“黃石造”手機、平板電腦投入市場,進一步帶動園區內PCB以及掩膜版、觸摸屏、顯示模組等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板、屏、端”為一體的光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助推黃石打造千億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建設國家級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隨著投資規模20億元的聯新顯示、晶芯半導體,50億元的廣合科技、志博信科技、銳科激光、神通科技等一批頭部企業落地,黃石經開區·鐵山區成為省級新型工業化電子信息產業示范基地、華中最大的光纖激光器生產基地、中部最大的高端銅箔生產基地。
借智建成5個國家級研發平臺
流線型深藍玻璃幕墻,盡顯工業之美,坐落在奧體大道的黃石科技城頗為惹眼。
黃石科技城總投資100億元。“光電子信息產業,人才資本技術密集,更新迭代快,對技術創新要求高。”余文化說,集聚創新要素、促進創新協同,黃石科技城將建設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科技型企業總部中心、人才聚集中心、金融服務中心。
投資百億元的黃石科技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科技城提供研發、試制、輕型生產、檢測、組裝、展示與倉儲物流等多種功能,引領工業上樓。2022年7月,科技城一期科創中心開園,引來訊飛華中(武漢)有限公司、黃石科創模具技術研究院、武漢大學(黃石)光電子信息研究院等70余家科創機構和企業落戶。
“研究院成立一年多,調研了開發區30多家光電子信息產業,提出工藝提升方案。”武漢大學(黃石)光電子信息研究院負責人岳顯昌說,“IC板載類電子線路設計與生產”等項目,為園區企業帶來超億元效益。
去年底,武漢大學(黃石)光電子信息研究院獲批省級先進電子元器件產業技術研究院。岳顯昌說,圍繞“光芯屏端網”產業鏈,整合國際國內科研院所及高校創新資源,為企業提供創新研究、技術難題攻關、生產工藝改良、人才培養等服務,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制造”。
余文化介紹,黃石經開區·鐵山區與中國科學院、武大、華科大等11所科研院校合作,已建成國家級研發平臺5家、省級研發平臺37家,構建了“科技型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新物種企業—科創板上市企業”梯度培育模式,目前園區有高新技術企業19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74家。
產城融合建設大冶湖核心區
站在黃荊山遠眺,大冶湖核心區枕山偎湖,廠房、寫字樓、游樂場……從山腳綿延至湖岸,疏朗有致。
大冶湖核心區位于黃石老城區、大冶城區、黃石新港三地中心,是“武鄂黃黃”都市圈黃石—大冶組團核心地帶。
“這里將是城市未來的新中心,也是創新要素聚集中心、高端產業發展核心。”余文化表示,大冶湖核心區力爭2026年建成科技城、教育城、衛生健康城、文旅城,常住人口突破15萬人。
作為經濟發展主戰場,黃石經開區·鐵山區過去一直以工業為主導,服務業發展滯后。
“剛來時,下班竟找不到一家咖啡廳。”拓柏仕新材料公司首席執行官游志明說,在上海養成的喝咖啡的習慣,一度讓他對開發區的生活很不適應。
為補齊短板,黃石經開區·鐵山區加速園區與核心區聯動融合,建設城市綜合體,布局新型服務業。總部經濟產業園、新國乒基地、移動鄂東大數據中心等38個重點現代服務業項目先后啟動。
依山靠湖的大冶湖核心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大冶湖核心區第一座高端商業綜合體——城發保利時代投入運營;華僑城“恐龍世界”開園;黃石園博園、礦博園、地質博物館、奧林匹克中心、城市綜合館、市民之家建成開放;黃石中心醫院黃金山院區投用……曾經的“工業孤島”正在加速向配套齊全、生活便利、文化豐富的“城市會客廳”轉變。
余文化說:“我們堅持一個理念:以市場評價為第一評價、以企業感受為第一感受,優化營商環境。”今年,該區謀劃了新一輪16項改革舉措,涉及政務、市場、法治、新型政商關系等,營造近悅遠來的軟環境。
梧桐樹茂,百鳥來棲。國內首家掌握光芯片研發生產的福建中科光芯、國內雙模載波芯片頭部企業芯北科技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領軍企業落戶。近三年來,該區新增規上工業企業數量超70家、產值過億元企業突破50家、產值過10億元企業突破10家,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超15%。
開發區名片
黃石經濟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2010年升格為國家級經開區。
2019年,黃石經濟開發區與鐵山區實施一體化發展,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國家級綠色園區。
園區現有規上工業企業202家,形成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四大產業集群。其中電子信息領域聚集企業104家,形成PCB、新型顯示、半導體、激光、電子終端的“板屏芯光端”產業鏈。
園區現有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2家,擁有武大(黃石)光電子信息省級研究院、諾德銅箔新材料國家級研究中心,獲批國家級電子元器件創新型產業集群和省級人才基地。
精彩觀點
企業自身就具有靈敏的市場嗅覺及信息優勢、人才優勢,企業的創新作用是無法取代的。
我們要緊盯產業鏈頭部企業、價值鏈高端企業、供應鏈樞紐企業,招大引強,形成集聚效應。
全面對接武漢“光芯屏端網”產業鏈,堅持“武漢缺什么,黃石補什么,武漢做什么,黃石配什么”,形成協同發展的區域大循環。
詳見9月14日湖北日報二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