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為幕、以城為景、以長江為舞臺”,9月14日,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將在武漢舉行。古老的長江,從青藏高原發源,孕育了長江流域的農耕文明,塑造了中華文化的空間形態。舉辦長江文化藝術季,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重要論述,實現全流域協作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文化絢爛,光影交織,刻畫著古老長江的文化脈絡。江漢平原上的屈家嶺文化,訴說著新石器時代的故事;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遺存,記錄著魚米之鄉的古老淵源;盤龍古城里的青銅器,印證著燦爛輝煌的殷商文明......萬里長江哺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也為在這片流域上繁衍生息的人們傳承下了希望,創造出了輝煌的長江文化。一座都江堰,造就了“市廛所會,萬商之淵”的天府之國;一首《離騷》,唱盡了楚辭的浪漫華美;水網密布的“長三角”,成就了“詩性江南”吳越文化。長江流域文化以江為帶,多元共生,形成了相互融合,細密多樣的脈絡。
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帶著古人的寄托,奔赴未來的輝煌。在厚重文化的支撐下,長江文旅經濟必將繼續蓬勃發展。近年來,隨著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啟動建設,各地探索出了文化資源傳承和利用的新途徑。在三星堆、良渚、釣魚城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交叉學科的運用讓文物活了起來;浙江諸暨的西施故里,“一江兩岸”文旅融合項目蓬勃發展;武漢的工業舊址上,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動著老城重獲新生。只有讓古老的文物煥新顏,讓長江文脈中的歷史活起來,才能真正講好長江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聯江通海,日新月異,黃金水道繪出流域發展新卷章。大江東去,不僅傳播著文化,更為流域的發展提供了答案。要依托黃金水道,建設好長江經濟帶。作為長江中游的樞紐,武漢肩挑長江經濟帶兩端,承載著內河航運的重要使命。武漢陽邏港上,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200萬標準箱,已成為長江中上游最大的鐵水聯運樞紐。 不僅如此,武漢新港還以陽邏港至上海洋山港航線為主軸,鏈接上游宜賓、瀘州和重慶,攜手中游宜昌、荊州、岳陽和九江,下游上海、舟山,形成全流域發展的航運網。依托“黃金水道”的交通優勢,長江經濟帶各區域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和跨江合作,為長江經濟帶的建設發展注入更多新的動力。
金秋佳節,赴一場“遇見長江”的盛會;黃鶴樓上,賞一場“唯見長江”的盛大景象。在萬眾矚目中,長江文化藝術季緩緩拉開序幕。新的歷史起點下,讓我們執起長江文脈的畫筆,繪就出流域發展的浪漫長卷。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宋廣朋(武漢市東西湖區長青街道)
責編: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