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2家鄂企入選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發廣泛關注。“專精特新”企業是指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優勢的中小企業,專注于產業鏈上某個環節,聚焦核心主業,創新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強。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和激發創新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需牢牢打好人才底座,從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優化人才評價體系和積極融入國際人才合作三方面共抓落實。
深化推進產教融合育才,加快自主培養實踐性、創新性人才步伐,全面提升“專精特新”企業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產教融合的目的在于實現產業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能夠有效滿足“專精特新”企業對于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國產教融合缺乏長效機制,學校缺乏與產業緊密結合的實訓基地和設備,導致合作項目難以持續或效果不佳。對此需要政府引導,建立產教融合長效機制,確保校企合作的長期穩定性,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或產學院研發中心,促進校企雙方需求的有效對接,共同開發課程和實訓項目,推行項目式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同時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機制,對產教融合的“專新特精”企業提供稅收減免或融資支持。
優化人才評價體系,完善創新驅動科研留才環境,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這明確了進一步深化人才評價改革的目標任務。政府應聚焦經濟社會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制定新職業、新領域人才評價辦法,深化工程教育評價改革,破除“唯論文”的傾向,把重大工程設計、新產品或新裝置研制等作為工程碩博士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重要依據。同時政府應引導“專新特精”企業鼓勵青年人才參與重大科研項目,提供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吸引和留住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自主選題、自由探索,容許其犯錯,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
加強人才國際交流合作,樹立全球一盤棋思維,為“專精特新”企業引入國際型高端人才。政府可放大如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等活動聚才效應,支持當地高校院所和“專精特新”企業策劃開展國際會議、青年人才交流等活動;推動“專精特新”企業與國際一流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多方合作,加快建設重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制造業創新中心、科技研發中心等高端人才創新載體,重點吸引STEM領域國際優秀人才;發揮海外校友優勢,深化與高校海外校友會和留學服務中心合作,精準對接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以開放的姿態融入國際人才合作中去。
專精特新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所在,也是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的制勝之道,自2019年工信部開展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以來,共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未來我們期待有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人才政策的助力下茁壯成長,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力量,為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作出更大貢獻。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劉金輝(武漢市江漢區委組織部)
責編:廖逢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