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古稱“大江”,不僅因為江面寬闊,更在于它浩浩蕩蕩,氣象雄偉,無時無刻不顯露出大氣魄、大手筆。“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正是這種大開大合的宏闊氣象,涵養了長江流域古往今來絢爛多彩、浪漫豪放的文化個性,使之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長江文化帶”。9月2日下午,湖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于9月14日—11月4日在湖北舉辦以“賡續長江文脈 共創時代華章”為主題的長江文化藝術季活動。舉辦長江文化藝術季活動,對講好長江文化故事,推進長江經濟帶沿線經濟社會向上向好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且現實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長江流域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古老的巴文化、蜀文化到荊楚文化、吳越文化,長江文化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光芒。古老的都江堰,至今仍發揮著灌溉防洪的作用,見證了古人的治水智慧;神秘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器造型奇特,讓人驚嘆于古蜀人的創造力。從江漢平原古老的屈家嶺文化到兩周時期神秘的曾侯乙編鐘,從雄偉的荊州古城到壯麗的三峽大壩,每一處遺跡都是歷史的見證,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先人的智慧。傳承這些歷史智慧,就要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內涵,讓古老的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譬如,舉辦“學術長江”長江文化名家學術研討會暨長江文化研究院揭牌儀式,舉辦“新象長江”主題美術作品展,邀請長江流域13個省(區、市)30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650多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加“錦繡長江”非遺展等活動,在理論文章、美術作品、非遺展中品味長江文化、讀懂長江文化。講好長江文化故事,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為推進長江經濟帶沿線經濟社會向上向好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長江不僅孕育了燦爛的文化,還鑄就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長江經濟帶沿線人民在長江的哺育下,與洪水抗爭、與困難搏斗,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從大禹治水到三峽工程,再到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移民工程;從抗洪救災到疫情防控,長江經濟帶沿線人民始終展現出頑強拼搏、團結奮斗、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風貌。正如,“映像長江”電影周公益電影展映將在全省103個縣(市、區)、133所高校及部分中小學進行放映,其中不乏《新三峽》《奔跑吧,麋鹿》這樣勵志、感人的優秀國產影片。通過公益電影展映,更加生動地講好長江文化故事,弘揚民族精神,成為長江經濟帶沿線人民前行道路上的燈塔,引領長江經濟帶沿線人民在推動經濟社會向上向好發展進程中奮勇前行。
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承接南北方,是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依托長江,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的航運、物流、旅游等產業蓬勃發展,為經濟可持續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譬如,涵蓋京劇、地方戲曲、話劇、舞劇、芭蕾舞劇、歌劇、音樂劇等藝術形式的“靈動長江”舞臺藝術精品展,來自中央芭蕾舞團、國家京劇院等5大國家級院團將齊聚武漢,共同演繹不一樣的精彩。講好長江文化故事,提升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和旅游吸引力,充分發揮長江文化的經濟價值,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為長江經濟帶沿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長江還是中國的生態寶庫,也是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的重要生態屏障。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強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等思想,即將舉辦的長江文化藝術季活動注重生態和諧是其中的一大亮點,開幕式“以天為幕,以城為景,以長江為舞臺”的總體創意,首次在江面上全景展示長江人文歷史、美麗生態,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與發展相得益彰”的生動實踐。講好長江文化故事,傳承生態智慧,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增強生態保護意識。在推進長江經濟帶沿線經濟社會向上向好發展中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持續加強生態保護,讓長江之水更清、兩岸之山更綠,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空氣常新的美好家園。
賡續長江文脈,共創時代華章。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樂見即將在湖北武漢舉辦的長江文化藝術季活動盛大開幕,讓我們攜手講好長江文化故事,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鑄就長江文化的新輝煌,推動中華文化展現永久魅力,煥發時代風采。奮力推進長江經濟帶沿線經濟社會整體向上向好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陳超(“文安平”網評團隊成員、漢江師范學院 )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