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何婧 通訊員 李春明)9月11日上午,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一窗發放”窗口,新開辦企業中冶南方柯瑞(武漢)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軍欣喜地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營業執照。
一正一副,2張嶄新的營業執照,5枚公章,一起拿在手上,王軍說,不到半天就完成了,效率真高,服務也很好,還沒有費用。
武漢企業總量突破100萬戶,這是武漢繼2023年經濟總量突破兩萬億、經營主體總量突破200萬戶后,在企業發展數量上迎來重大突破。
2016年—2020年,十三五期間,武漢企業總量從30余萬增加到61多萬戶,增加30余萬戶,實現翻番。2021年—2024年,十四五第四年,武漢企業總量已經增長了40萬戶,目前突破100萬戶。
企業數量,是衡量一個城市的營商環境、經濟實力、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企業數量越多,企業家越多,往往意味著區域營商環境更好、經濟發展水平更高、市場活動更活躍、創新能力更突出。
梳理發現,武漢是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第五個實現企業總量突破100萬戶的城市。
截至2024年9月10日,全市市場經營主體總量達227.37萬戶,其中企業總量100.03萬戶,占比接近43.99%。
企業在經營主體中的占比逐漸提升,十三五末,企業在經營主體中的占比為43.16%,目前占比逼近44%,顯示了經營主體結構優化,更多企業不斷成長。
武漢經營主體總量提升了一個位次,由原來副省級城市第六位提升到第五位。企業總量在副省級城市排名也提升了一位,同樣由第六位提升到第五位。
十三五年均新登記經營主體數18.47萬戶,十四五年均新登記經營主體數目前達到34.85萬戶了,增幅接近89%,十三五末經營主體總量達到141.32萬戶,目前已經達到227.37萬戶了,增幅60%以上。
武漢企業數量快速攀升,企業質量亦高。
代表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的四新企業今年以來新登記11.45萬戶,同比增長41.85%,占到整個新登記企業總量的66.38%。四新企業總量60.56萬戶,占到企業總量的60.55%。
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登記4.35萬戶、同比增長56.83%,增速相對較快,展現出較強活力。
今年上半年,四上企業,即規模以上工業、有資質的建筑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數量達到17,662家。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323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在副省級以上城市的排在第五位,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蘇州之后。
目前,全市市級創新型中小企業有594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7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09家,在全國城市排在第七位,形成企業梯次成長格局。
武漢成為企業蓬勃生長的沃土,得益于熱帶雨林式的發展環境,開放包容、公平競爭,城市為各類企業競相成長提供更好的“陽光雨露”。
經營主體培育發展,連續五年納入市政府工作報告重要內容,全市關于加快培育中小企業、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文件密集出臺,充分調動市區各級各部門力量,共同培育壯大經營主體。
市發改委牽頭實施以控制成本為核心的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積極參與全省營商環境先行區創建。
市政務服務局、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實施“證照分離”“一業一證”“一件事一次辦”“跨域通辦”等改革,全面實施企業開辦“1050”標準,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市經信局牽頭建立橫向集聚各類服務資源,縱向貫穿市、區、街、站的企業服務體系,構建中小企業服務網絡。
在武漢,開辦一家企業手續齊備,半天就可以完成,零費用,開辦環節更加高效暢通。市場準入“極簡審批”,武漢全面推廣“市場準營承諾即入制”改革,持續降低準入準營成本。依托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市場經營主體設立、變更(備案)、注銷等登記事項“同城通辦”。
100萬家企業是收獲,更是新起點。今后,武漢將持續打造綜合成本“洼地”和營商環境高地,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更好地服務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